国际矿业信息网-珠穆科技

关于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情况的公示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 发布日期:2020-04-15 14:43
  • 有效期至:长期有效
  • 招标采购区域:四川成都市
  • 浏览次数2
  • 留言咨询
详细说明
关于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情况的公示

2020-04-14

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7〕46号)和《水利部关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的通知》(水保〔2017〕365号)的规定,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按要求组织开展了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

经技术审查、专家评审和会议审议,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依法依规履行了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程序,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落实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批复要求,符合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条件,同意该项目通过水土保持设施验收。

现将相关验收材料予以公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监督。若有问题反映,请来电或来函联系,也可向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备案部门(监督部门)反映。

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2020年4月14日至2020年5月13日(不少于20个工作日)。

联系人:

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8-61638443 (王先生)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备案部门

监督电话:028-85062235 (李女士)

附件:

1. 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鉴定书;

2. 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告;

3. 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 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建设单位: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四川国之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二○二○年一月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 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建设单位: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四川国之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三街 69号 1栋 21楼 2114号 设计单位邮编:610000 项目联系人:杨莉 联 系 电 话:13550139965 电 子 信 箱:157929687@qq.com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责任页 (四川国之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批 准:于金志(经理) 核 定:杨 莉(高级工程师) 审 查:蒲云阳(高级工程师) 校 核:李亚玲(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罗 妍(工程师) 编 写:罗 妍(工程师) (前言,第 1、4、5章) 蒋飞成(工程师)(第 2、7章,附件) 李亚玲(工程师)(第 3、6章,附图) 前 言 I 前 言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以下简称:10号线一期工程)是 10号线初期 修建的线路,其衔接中心城区(武侯区)和双流机场航空港枢纽,通过中心城 地铁网中的环线 7号线、直径线 3号线辐射中心城区,服务机场客流,在二期 工程(已建成)建设前,10号线一期工程主要功能是服务机场客流,功能定位 为机场专线。10号线一期工程延伸后成为市域快线,主要服务于主城与新津组 团的快速联系,同时要兼顾服务机场客流,是较为典型的复合功能线。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起点为太平园站(原红牌楼南站),沿线经过武 侯区和双流区两个行政区,终点为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原航空港 T2站),线 路全长 10.942km,全部为地下线,共设 6座地下车站,分别为太平园站(原红牌 楼南站)、簇锦站(原聚龙路站)、华兴站(原沈家桥站)、金花站(原金航路 南站)、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原航空港 T1站)、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原航 空港 T2站)。本工程辅助设施主要包括 1处控制中心(新苗控制中心),1处 线上车辆检修库(金花站附近),1座主变电所(即 110kV地铁华兴变电站)。 全线采用地铁 A型车,轨距 1435mm,正线、辅助线及试车线均为 60kg/m 钢轨;设计最高运行速度 100km/h,5辆编组,DC1500V架空接触网供电。 2013年 2月 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基础〔2013〕269号”文 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进行了批复,其中包括 10号线一期工程。2014年 5月 12日,《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 报告》获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川发改基础〔2014〕295号)。2014年 9月 30日,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以“成建函〔2014〕316号”文对《成都轨道交 通 10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批复, 并在相应章节落实了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设计内容。 项目开工建设后,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由业主单位自行实施,存在水 土保持监测工作不系统、过程反映不全面、未按六项指标监测等问题。主体工程 完工后,未能及时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 2019年 11月,四川国之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了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前 言 II 我公司接受水土保持监测任务后,及时开展现场查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土石方工程量、水土流失重大事件调查、水土流失防治指标计算等工作。 截止 2020年 1月,10号线一期工程用地面积 14.01hm 2 ;工程建设期间土石 方开挖 134.20万 m 3 ,土石方回填 20.10万 m 3 ,外购土石方 0.19万 m 3 ,弃方 114.29万 m 3 ,废弃土石方采取外运至合法砂石厂综合利用、利用社会消纳场弃 渣或土地回填等处置方式,不单独设置弃渣场;通过现场监测和计算,在经历了 两年多的植被恢复,水平年扰动土地整治率可达到 99.93%,达到防治目标 95% 以上的要求;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可达到 99.70%,达到防治目标 98%以上的要求; 土壤流失控制比 1.30,达到目标值 1.0以上的要求;拦渣率 99.85%,达到目标值 95%以上的要求;林草植被恢复率 99.68%,达到目标值 99%以上的要求;林草覆 盖率 21.98%,达到目标值 18%以上的要求。 依据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水土保持监理单位 提供的资料、数据基础上,经水土保持监测单位认真核实、计算,于 2020年 1 月编写完成了《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四川省水土保持局、成都轨道交通 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昆仑地铁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前 言 III 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 主体工程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名称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 建设规模 运行速度 100km/h, 全长 10.942km 建设单位、联系人 建设地点 成都市武侯区、双流区 所属流域 长江流域 工程总投资 60.74亿元 工程总工期 39个月 水土保持监测指标 监测 单位 四川国之美工程 设计有限公司 联系人及电话 杨莉/13550139965 自然 地理 类型 川西平原 防治标准 一级标准 监测 内容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 (设施)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设施) 1.水土流失状 况监测 调查监测、相对固 定的临时监测点 2.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调查监测、遥感监测 3.水土保持措 施情况监测 场地巡查、资料 分析 4.防治措施监测 相对固定的临时监测 点、统计分析 5.水土流失危 害监测 调查监测 水土流失背景值 1000t/km 2 ·a 方案设计 防治责任范围 14.51 容许土壤流失量 500/km 2 ·a 实际水土保持投资 635.90万元 水土流失目标值 500/km 2 ·a 防治措施 区间隧道区:土地整治 0.64hm 2 ,表土回覆 2240m 3 ,盖板排 水沟 123m,雨水系统 600m。景观绿化 0.64hm 2 ,栽植灌木 463 株,栽植灌木带 622m 2 。彩钢板围栏 15320m,临时砖砌排水沟 185m,沉淀池 8座,彩条布/密目网苫盖 8500 m 2 。 车站工程区:土地整治 1.78hm 2 ,表土剥离 5500m 3 ,表土回 覆 5683m 3 ,雨水系统 450m。景观绿化 1.78hm 2 ,栽植灌木 241株, 栽植藤本 746株,栽植灌木带 650m 2 。彩钢板围栏 4000m,编织 袋拦挡 130m,彩条布/密目网苫盖 48600m 2 ,临时排水沟 460m, 沉淀池 18座,砖砌围栏 180m,临时绿化 2200 m 2 。 辅助设施区:表土剥离 1060m 3 ,土地整治 0.08hm 2 ,表土回 覆 255m 3 ,碎石覆盖 500m 2 ,砖砌围墙 738m 3 ,盖板排水沟 530m, 沉砂池 1座。景观绿化 816m 2 ,栽植乔木 64株,栽植灌木带 70m 2 。 编织袋拦挡 55m,彩条布/密目网苫盖 3750 m 2 ,临时排水沟 160m, 沉淀池 3座。 前 言 IV 改移工程区:表土剥离 1400m 3 ,土地整治 0.58hm 2 ,表土回 覆 1728m 3 。景观绿化 0.58m 2 ,栽植乔木 104株,栽植藤本木 241 株,栽植灌木带 1250m 2 。彩钢板围栏 1100m,编织袋拦挡 340m, 彩条布/密目网苫盖 4800m 2 ,临时排水沟 60m。 监 测 结 论 防治 效果 分类指 标 目标值 (%) 达到值 (%) 实际监测数量 扰动土地整 治率 95 99.93 防治措 施面积 3.29 永久建筑 物及硬化 面积 10.71 扰动土 地总面 积 3.30 hm 2 hm 2 hm 2 水土流失总 治理度 97 99.70 防治责任范围 14.01 水土流失总面积 3.30 hm 2 hm 2 土壤流失控 制比 1.0 1.30 工程措施面积 0.21 容许土壤流失量 500 hm 2 t/km 2 ?a 拦渣率 95 99.85 植物措施面积 3.08 监测土壤流失情 况 385 hm 2 t/km 2 ?a 林草植被恢 复率 99 99.68 可恢复林草植 被面积 3.09 林草类植被面积 3.09 hm 2 hm 2 林草覆盖率 18 21.98 实际拦挡弃土 (石、渣)量 总弃土(石、 渣)量 114.12 万 m 3 万 m 3 水土保持治理达 标评价 工程建设过程中基本保证了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各项水土保持 措施效果良好,各防治区的开挖面、占压场地等可进行整治区域 得到了有效整治,水土保持设施总体上发挥了保持水土、改善生 态环境的作用,各项治理指标满足水土保持方案和国家有关指标 要求。至设计水平年扰动土地整治率可达到 99.93%,达到防治 目标 95%以上的要求;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可达到 99.70%,达到 防治目标 98%以上的要求;土壤流失控制比 1.30,达到目标值 1.0以上的要求;拦渣率 99.85%,达到目标值 95%以上的要求; 林草植被恢复率 99.68%,达到目标值 99%以上的要求;林草覆 盖率 21.98%,达到目标值 18%以上的要求。 总体结论 通过回顾性调查监测结果表明本工程已基本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 告书确定的防治任务,水土保持设施的施工质量总体合格,管理 维护措施落实,已经具备竣工验收条件。 主要建议 (1)在后续项目中先期委托水土保持专项监理、监测工作; (2)做好水保文件归档工作,以便于后续水土保持主管监督检 查 目 录 1 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 1 1.1 建设项目概况 .................................................................... 1 1.2 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 9 1.3 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 11 2 监测内容和方法 ...................................................................... 22 2.1 监测目的 .......................................................................... 22 2.2 监测任务 .......................................................................... 22 2.3 监测依据 .......................................................................... 22 2.4 监测方法及频次 .............................................................. 23 2.5 监测内容 .......................................................................... 27 3 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 28 3.1 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 28 3.2 取料监测结果 .................................................................. 31 3.3 弃渣监测结果 .................................................................. 31 3.4 土石方流向情况监测结果 .............................................. 33 3.5 其他重点部位监测结果 .................................................. 35 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 36 4.1 工程措施监测结果 .......................................................... 36 4.2 植物措施监测结果 .......................................................... 39 4.3 临时措施完成情况 .......................................................... 42 4.4 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 .................................................. 46 5 土壤流失情况监测 .................................................................. 50 5.1 水土流失面积 .................................................................. 50 5.2 土壤流失量 ...................................................................... 51 5.3 取料、弃渣潜在土壤流失量 .......................................... 53 5.4 水土流失危害 .................................................................. 53 6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 54 6.1 扰动土地整治率 .............................................................. 55 6.2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 55 6.3 拦渣率与弃渣利用情况 .................................................. 56 6.4 土壤流失控制比 .............................................................. 56 6.5 林草植被恢复率 .............................................................. 56 6.6 林草覆盖率 ...................................................................... 57 6.7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结论 .................................................. 57 7 结论........................................................................................... 59 7.1 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 59 7.2 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 60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 61 7.4 综合结论 .......................................................................... 61 8 附图及有关资料 ...................................................................... 63 8.1 附图 .................................................................................. 63 8.2 有关资料 .......................................................................... 63 10号线一期工程现场照片集锦 ...................................................... 64 (1)区间隧道区 ....................................................................... 64 (2)车站工程区 ....................................................................... 67 (3)辅助设施区 ....................................................................... 71 (4)改移工程区 ....................................................................... 72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 1 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1 建设项目概况 1.1.1 项目基本情况 1.1.1.1 地理位置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简称“10号线一期工程”)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双流区 境内。 10号线一期工程主要作为机场专线服务机场客流。线路从与 3、7号线的换乘站太 平园站(原红牌楼南站)出发,沿佳灵路下穿铁路西环线、三环快速路,向南至成双大 道串联八益家具城商圈,之后继续沿成双大道至聚龙路口设簇锦站(原聚龙路站);在成 双大道与新安大道交叉口与 9号线换乘设置华兴站(原沈家桥站),向南沿新安大道走 行下穿绕城高速至马新路,在马新路与金航路交叉口设置与 12号线的换乘站金花站(原 金航路南站);线路沿马新路下穿江安河进入 T1航站楼并设置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原 航空港 T1站),沿航站楼内部预留空间至 T2航站楼设置一期终点站双流机场 2航站楼 站(原航空港 T2站)。 工程起点为太平园站(原红牌楼南站),沿线经过武侯区和双流区两个行政区,终点 为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原航空港 T2站),线路全长 10.942km,全部为地下线,共设 6 座地下车站,分别为太平园站(原红牌楼南站)、簇锦站(原聚龙路站)、华兴站(原沈 家桥站)、金花站(原金航路南站) 、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原航空港 T1站)、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原航空港 T2站)。本工程辅助设施主要包括 1处控制中心(新苗控制中心), 1处线上车辆检修库(金花站附近),1座主变电所(即 110kV地铁华兴变电站) 1.1.1.2 工程规模与等级 工程名称: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 建设单位: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承包单位:中铁建昆仑地铁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成都市武侯区、双流区 建设性质:新建,建设类 建设规模:10号线一期工程始于太平园站,止于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线路全长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2 10.942km,全部为地下线,共设 6座车站,设置线上车辆检修库一座,控制中心及主变 电所各一处。改迁管线工程 4.82km 建设工期:工程于 2014年 7月施工准备,2017年 8月主体工程完工,2017年 9月 试运行,建设工期共 39个月 工程投资:工程总投资 60.74亿元,其中土建投资 25.80亿元 表 1-1 方案特性表 一、基本情况 1 工程名称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 2 建设单位 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3 建设地点 成都市武侯区、双流区 4 建设性质 新建,建设类 5 规模及等级 (1)新建线路 10.942km,全部为地下线; (2)新建车站 6座(太平园站、簇锦站、华兴站、金花站、双流机场 1 航站楼站、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和 1座线上检修库,全部为地下 车站和工程; (3)新建控制中心 1座,即新苗控制中心; (4)新建主变电所 1座,即 110kV地铁华兴变电站; (5)改迁管线工程 8.42km 6 工程投资 总投资 60.74亿元,土建投资 25.80亿元 7 建设工期 2014年 7月施工准备,2017年 9月通车试运行,建设工期共 39个月 8 拆迁(移民) 安置及专项设 施改(迁)建 工程全线共在区间隧道、车站工程和辅助设施拆迁房屋建筑 1.38万 m 2 。根据《成都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采 用了货币补偿的方式解决,由建设单位以货币赔偿方式委托当地的政府 进行实施,后续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由地方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二、项目组成 1 区间隧道 7个区间隧道,线路长度 10.942km,全部为地下线 2 车站工程 共设车站 6座,1个线上车辆检修库 3 辅助设施 (1)控制中心 1座,即新苗控制中心; (2)主变电所 1座,即 110kV地铁华兴变电站; (3)正线 5座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6座降压变电所 1座跟随变电站 4 改移工程 改迁管线长度共计 4.82km 5 施工场地 各车站、区间隧道的施工场地,就近布置在征地范围内。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3 1.1.1.3 项目组成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由区间隧道、车站工程、辅助设施、改移工程等 4部分 组成。 各项目组成工程建设及水土保持情况查看如下: (1)区间隧道 10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呈东北─西南走向,始于武阳大道与佳灵路交叉路口南侧的地 铁 3号线太平园站,下穿铁路西环线、三环快速路,向南至成双大道串联八益家具城商 圈,沿规划路下穿绕城高速至马新路,再沿马新路下穿江安河进入双流机场 T1航站楼, 最终至 10号线一期终点站双流机场 2航站楼,区间全长 10.942km,全部为地下线。共 设地下车站 6座,平均站间距 2.0km,最大站间距 3577m,位于华兴站~金花站区段;最 小站间距 1002m,位于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区段。 表 1-2 地下区间统计表 序号 车站名称 中心里程 站间距 (m) 车站性质及型式 站位 起点 YCK0+000 574.347 1 太平园站 YCK0+574.347 地下侧式车站(5+5) 与 3、7号线换乘 武阳大道与佳 灵路路口 1980.326 2 簇锦站 YCK2+554.673 地下岛式车站(12) 成双大道与聚 龙路路口 1584.152 3 华兴站 YCK4+138.826 地下岛式车站(14) 与 9号线换乘 成双大道与新 安大道路口 3576.627 4 金花站 YCK7+715.453 地下岛式车站(12) 与 12号线换乘 马新路与金航 路路口 1837.347 5 双流机场 1 航站楼站 YCK9+552.800 地下岛式车站(12) 双流机场 T1 航站楼前 1001.726 6 双流机场 1 航站楼站 YCK10+554.527 地下岛式车站(9.8) 双流机场 T2 航站楼前 388.200 终点 YCK10+942.727 1)太平园站至簇锦站区间 ①区间平面布置:太平园站位于佳灵路与武阳大道交叉口,分别与 7号线、3号线 换乘。太平园站沿佳灵路东侧敷设,避开既有的跨铁路西环线公路桥,采用侧式站台车 站,站台宽度 5m,并设置与 7号线的联络线。线路出站后在 YCK0+893处正交下穿铁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4 路西环线(地面线),此处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顶至铁路轨顶为 11.66m。之后线路转 入佳灵路路中,途经太平园家私广场后在 YCK1+680处正交下穿三环快速路桥墩,盾构 边距桥梁桩基最近距离为 4.0m。线路过三环快速路后继续沿成双大道路东侧南行至聚 龙路口设簇锦站。车站东侧为八益家具灯饰专业商城,西北角为摩尔国际汽车广场,西 南角为八益装饰材料商城。簇锦站跨路口设置,站台宽度 12m。在 YCK1+300设置地下 3层区间风井一处。 ②竖向布置、拆迁情况及主要施工方法 本工程由太平园站引出,该站由 7号线负责统一设计,预留 10号线一期土建工程。 站后折返线和站台范围采用 800m坡长2‰上坡,站中心轨面标高 485.820m,覆土 3m。 在 YCK0+893处正交下穿铁路西环线(地面线),此处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顶至铁路 轨顶为约 12.95m。之后线路基本沿佳灵路及成双大道东侧走行,在 YCK1+300处设置 中间风井联络通道及泵房各一处,在 YCK1+900处设置联络通道及泵房各一处。线路在 YCK1+730.8下穿 220KV电力隧道,电力隧道底距离盾构结构顶约 3.9m;簇锦站大里 程端设置一条停车线,采用2‰下坡,坡长 580m,站中心轨面标高 484.450m,覆土 3m。 该段无大规模拆迁,该区间地势变化较小,地面标高约 500m,区间最大纵坡25‰,太 平园站及簇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区间施工采用盾构法。 2)簇锦站至华兴站 ①区间平面布置: 线路出簇锦站后沿成双大道路中敷设,至武侯大道延线路口设华兴站。交叉路口东 北和东南角为风行汽车四川润禾汽车专营店及城中村,西北角为簇桥加油站,西南角为 簇锦家园小区。10号线车站跨路口设置,站台宽度 14m,与 9号线形成“十”字换乘,并 在东南象限设置联络线。 ②竖向布置、拆迁情况及主要施工方法 簇锦站至华兴站区间地势平坦,在簇锦站停车线大里程端有 3根太平寺机场军用输 油钢管,在沈家桥站范围管线较多,主要有一条暗河;一根污水管,一条电力隧道(空 沟)。线路出簇锦站后进行交叉换边,沈家桥站结合站后联络线及单渡线,采用2‰下 坡,坡长 380m,站中心轨面标高 480.398m,覆土 3m。在 YCK2+975处设置联络通道 及泵房各一处,在 YCK3+500处设置垂直联络通道及泵房各一处。该段线路沿路中敷设, 基本无拆迁,区间采用单线单圆盾构施工。 3)华兴站至金花站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5 ①区间平面布置: 线路出华兴站后沿新安大道东侧绿带走行,过武侯大道文昌段后拐入马新路,S弯 段线路主要下穿厂房及城中村(1~3层)等低矮建筑,在 YCK5+577设置地下 3层区间 风井一处,在 YCK7+068处下穿绕城高速路基段。之后线路沿马新路路中西行至金航路 口设置与 12号线的换乘站金花站;交叉路口东侧及北侧主要为厂房及城中村,南侧为 沿街商业及城中村,西侧为低矮小区(3层)。金花站采用岛式车站,站台宽度 12m, 小里程端设置线上检修库,设列检线一条,工程车线一条(停放调机)。 马新路现状道路宽 9-20m,本段结合地下检修库,采用明挖施工,拆除路口西北象 限部分厂房,区间采用单线单洞盾构施工。 ②竖向布置、拆迁情况及主要施工方法 该区间地势变化较小,区间线路主要穿越低矮厂房、城中村及绿地,在 YCK7+068 处下穿绕城高速路堤。结合区间泵房和中间风井设置条件,在区间两个低点设置泵房兼 联络通道,里程分别为 YCK4+700及 YCK6+150;在区间高点设置中间风井兼联络通道, 里程为 YCK5+577。金花站北端设置线上检修库,检修库库线范围设置平坡,轨面标高 482.900m,坡长 420m;金花站采用2‰下坡,坡长 300m,站中心轨面标高 482.609m, 覆土 2.2m。本段区间最大纵坡20‰,为满足正线高速试车要求,该段区间设置约 2km 长缓坡(坡度≤5‰),设联络通道 5处,中间风井 1处,区间排水泵站 2处。金花站采 用明挖法施工,区间施工采用盾构法。 4)金花站至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 ①区间平面布置: 线路出金花站后继续沿马新路往西南方向行进,在 YCK8+095处下穿江安河(河宽 约 35m),之后线路进入双流机场范围,在 T1航站楼站前广场设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 该站采用 12m宽岛式站台,采用明挖施工。该段线路主要途经道路和绿地,无拆迁,区 间采用单线单洞盾构施工。 ②竖向布置、拆迁情况及主要施工方法 线路经过地段主要为拆迁空地及机场内部地块,本段主要控制点为江安河,距金花 站中心约 380m,线路出站后以28‰坡度下坡,在下穿河流处轨顶标高为 476.160m,盾 构顶距离河底为 10.45m。区间采用“V”形坡,在 YCK8+400设置泵房兼联络通道各一处, 在 YCK8+870设置泵房一处。在 YCK9+047~+213处与两根直径 300mm输油管道平行 临近;在 YCK9+192位置处下穿两根输油管道,盾构顶距输油管约 12.55m。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6 本段区间最大纵坡28‰,设泵房 1处,联络通道 2处。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采用明 挖法施工,区间施工采用盾构法。 5)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至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 ①区间平面布置: 本段线路位于机场航站楼内部,在机场配套工程实施时该地铁站土建同步施工完成。 线路出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后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在 T2航站楼前设双流机场 2航站 楼站。该站采用 9.8m宽岛式站台,站后设双折返线(兼停车线)。 ②竖向布置、拆迁情况及主要施工方法 本段线路位于机场航站楼内部,在修建 T2航站楼时对机场内部线站位按照机场配 套工程进行了考虑,并在实施 T2航站楼时完成航空港 T2站土建施工。该区段在机场施 工时已预留,无拆迁。区间采用“V”形坡,在区间低点设置泵房兼联络通道,里程为 YCK9+950。本段区间最大纵坡20‰,设联络通道 1处,区间排水泵站 1处。 表 1-3 10号线一期工程区间隧道施工方法一览表 序号 区间站名 区间范围 隧道长度(m) 施工方法 1 起点-太平园站 ZCK0+000.000~ZCK0+181.930 181.930 矿山法 Z(Y)CK+181.930~Z(Y)CK0+387.907 205.977 明挖法 2 太平园站-簇锦站 YCK0+639.620~YCK0+672.257 32.637 矿山法 YCK0+672.257~YCK0+818.884 146.627 明挖法 YCK1+316.3~YCK2+470.059 1153.759 盾构法 3 簇锦站-华兴站 YCK2+720.059ZCK2+988.805 ~YCK4+060.587 1340.528 盾构法 4 华兴站-金花站 YCK4+293.025ZCK4+60.425 ~YCK7+869.582ZCK7+807.382 2834.228 盾构法 5 金花站-双流机场 1航 站楼站 YCK7+800.815~YCK9+444.440 1643.625 盾构法 6 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 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 YCK9+697.462~YCK10+470.316 772.854 盾构法 6)技术标准 ①行车速度:列车最高运行速度 100km/h。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7 ②线路:正线为双线,标准轨距 1435mm,直线段正常线间距 4.6m,最小曲线半径 区间正线:一般 700m,困难条件下 350m;出入线、联络线: 250m,困难条件下 150m; 车场线:150m;车站:1500m;线路最大坡度:正线:一般30‰,困难时35‰;联络线 及出入线:不大于40‰;地面和高架车站宜设在平坡上,困难条件下不大于3‰。 ③列车编组:A型列车、6节编组,列车轴重≤16t。 ④供电方式:架空接触网供电;供电电压:DC1500V。 ⑤轨道:道床高度 540mm。正线、配线及出入段线均采用 60kg/m钢轨,车场线采 用 50kg/m钢轨。道岔:正线及辅助线采用 9号道岔;车场线采用 7号道岔。道床:采 用短枕式整体道床。 ⑥建筑限界 轨道交通限界按各阶段限界专业提供的限界要求执行。桥下净空按现行《城市道路 设计规范》的规定要求执行。跨越快速路及主干道不小于 5.0m;跨越次要干道不小于 4.5m;跨越非机动车道不小于 3.5m。 ⑦抗震设防类别烈度:7度,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 ⑧设计使用年限:桥梁主体结构 100年。 (2)车站工程 10号线一期工程全线设车站 6座和 1座线上检修库,均为地下车站和检修库,车 站分别为太平园站、簇锦站、华兴站、金花站、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双流机场 2航站 楼站,线上检修库位于金花站附近。 10号线一期工程车站情况一览如下表。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8 表 1-4 10号线一期工程车站一览表 编号 站名 车站形式 站台宽度(m) 总占地面积(hm?) 车站性质或作用 1 太平园站 地下二层侧式 2*5 1.38 与 3、7号线同台换乘,设置单渡线、折返 线和 7、10号线联络线 2 簇锦站 地下二层岛式 12 大里程端设置停车线 3 华兴站 地下二层岛式 14 与 9号线节点换乘,设置单渡线和 9、10号 线设联络线 4 金花站 地下二层岛式 12 列检、周检线与车站纵列地下两层框架结 构,远期与 12号线换乘 5 线上检修库 1.06 日常的检查维修工作 6 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 地下二层岛式 12 0.72 中间站 7 双流机场 2航站楼 地下二层岛式 9.8 0.71 一期终点站 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 1)太平园站 本车站位于武阳大道和佳灵路交叉路口,佳灵路道路红线宽 40m,武阳大道 道路红线宽 40m,交叉路口段道路红线宽 50m。车站主体位于佳灵路下方,线路 基本沿成佳灵路路侧敷设;路口北侧为成都永丰汽配市场;东侧为下一站都市地 块,西南侧为加油站。 车站为地下两层车站,采用 5m 侧式站台,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 YCK0+574.347。车站总长 232m,标准段宽 25.3m,车站中心线处轨面埋深 14.8m, 顶板覆土 3m。 本站共设置 2个出入口,1个消防专用出入口。车站设置 2组共 6个风亭, 冷却塔与 3号线车站合用。 2)簇锦站 车站位于成双大道和聚龙路交叉路口,成双大道为南北走向,聚龙路为东西 走向,聚龙路道路红线宽 35m,成双大道道路红线宽 40m;车站主体位于成双大 道下方,线路基本沿成双大道路中敷设;路口东侧为八益家具灯饰专业商城,西 北侧为摩尔国际广场,西南侧为八益装饰材料商城。 车站采用 12m岛式站台,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 YCK2+554.694,车站为地下 两层车站。车站总长 250 m,标准段宽 21.1 m,配线段长 257.409m。 本站共设置 4个出入口,1个消防专用出入口。车站设置 2组风亭,冷却塔 设置于 2号风亭旁规划绿地内。 3)华兴站 车站位于成双大道和新安大道交叉路口,成双大道为西南-西走向,新安大 道为东-西南走向。成双大道红线宽度 60m,新安大道红线宽度 40m。站前线路 基本沿道路路中敷设,无大规模拆迁。车站在成双大道向西大转弯处跨路口设置。 本站为 10号线与远期 9号线换乘站,两线设有联络线。 车站东北象限主要为防护绿地,局部有未拆迁的城中村。西北象限主要是簇 锦加油站和一些民房拆迁空地。原近道路密集城中村现已拆迁。西南象限为簇锦 家园居住小区及周边附属商业设置。第四象限为城中村及小型物流公司。东南象 限现状路边主要为防护绿地,稍远分布有厂房和城中村房屋。 华兴站为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的中间站,位于成双大道和新安大道交 叉路口,成双大道为北-西走向,新安大道为西南-东走向。10号线车站为地下两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2 层 14m岛式站台,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右 CK4+138.846。车站总长 306m,标准 段宽 23.1 m。9号线车站采用地下三层 14m岛式站台车站。 本站共设置 4个出入口,1个消防疏散出入口。车站设置 2组风亭,冷却塔 设置于 2号风亭附近空地内。 4)线上检修库 板桥车辆基地距离 10号线一期工程终点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较远,出入段 线长约 4.5km,区间需要下穿双流机场停机坪及滑行道。故在金花站设置线上检 修库,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列车日常检查维修、各系统设备检查维修及段 办人员办公等任务由线上检修库承担。 图 1 线上检修库总平面布置图 板桥车辆段:板桥车辆段属于成都轨道交通 10号线二期工程(该工程已完 成水土保持专项验收),车辆段位于双流西站的北侧,与双流西站接轨,由环港 路、大件路、藏卫路、广都大道合围而成,占地面积 28.40hm 2 ,建筑面积 118659.24m 2 。场内建有运用库、检修主厂房、物资总库、调机工程车库、维修中 心检测车间、轮对受电弓检测棚、空气压缩站、蓄电池间、危险品储存间、材料 库、汽车库、门卫室、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材料棚、乘务员宿舍楼、食堂、综 合楼 17个单体的主体结构、装饰装修、风水电安装工程及室外附属配套工程, 10号线二期工程开通后,一期工程的大修将移至板桥车辆段进行。 5)金花站 金花站与线上检修库合建,该站是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的第四个站, 位于城市西南侧绕城外,马新路和金航街交叉口,是轨道交通地铁 10号线与地 线上 检修库 金 花站 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3 铁 12号线的换乘车站。其中 10号线沿马新路呈东北-西南向布置,12号线沿金 航路为西北-东南走向,同时 18号线(新机场线)接入本站,新、老机场连接在 本站汇合。 车站为地下两层岛式换乘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 YCK7+714.582,车站 总长 301.8m,标准段宽 26.05m,车站中心线处轨面标高为 482.800m,车站轨面 埋深 14.6m,顶板覆土 2.5m。 本站共设置 4个出入口,1个消防疏散口。冷却塔设置于 2号风亭附近空地 内。 6)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 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位于双流机场 T1航站楼前的停车场。该站为机场线的 一个中间站,站位设置在双流机场 T1航站楼前的停车场下紧靠到达车道设置, 呈南北向布置。车站西侧为双流机场 T1航站楼,东侧为航站楼停车场。 车站采用 12m岛式站台,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 YCK9+551.601。车站总长 253m,标准段宽 21.1m,车站中心线处轨面标高 486.172,车站轨面埋深 14.78m, 顶板覆土 3m。 本站共设置 4个出入口,1个消防疏散出入口。车站设置 2组风亭,冷却塔 设置于 2号风亭附近绿化带上。 7)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 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为 10号线工程一期终点站,车站站位设置在双流机场 T2航站楼前的高架桥路面下,呈南北向布置。车站南侧为双流机场 T2航站楼候 机指廊,东侧为 T2航站楼停车场和城际铁路车站,北侧为 T1航站楼,西侧紧 靠 T2航站楼旅客出发、到达大厅。西侧与 T2航站楼地下一层到达旅客大厅水 平相连,东侧与成绵乐城际快铁机场站站厅相连。 车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车站有效中点里程为 YCK10+553.328。车站总长 465.7m,标准段宽 18.7m。车站中心线处轨面标高 486.957m,车站轨面埋深 11.55m, 顶板覆土 1.1m。 车站共设置 4个出入口。车站设置 3组风亭。 8)施工工艺 地下车站全部采用明挖法施工:由上向下开挖土石方至设计标高后,自基 底由下向上顺作施工,完成基坑主体结构,最后回填基坑或恢复地面。施工工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4 序为:围护结构施工→内部土方开挖→结构施工及防水工程→恢复道路路面。 地下车站基坑开挖深度在 14.8m~19.5m之间,宽度在 18.7m~26.05m之间, 地下站围护结构以灌注桩为主,周边设钢管栏杆防护。 (3)辅助设施 全线主要辅助设施有控制中心 1座(即新苗控制中心),主变电所 1座(即 110kV地铁华兴变电站),以及线路上的 5座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6座降压变 电所和 1座跟随变电站。 1)新苗控制中心 成都地铁 10号线控制中心设置在 9、10号线的换乘站华兴站附近,位于簇 桥后街与成双大道交叉口东北角地段。该地段周边远期规划为住宅区与商业区, 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该区域控制中心总占地面积 10599m 2 ,一期完成全部征地,规划总建筑面积 约 5.8万 m 2 ,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筑面积约 2.5万 m 2 已建成。 图 2 新苗控制中心总平面图 2)110kV地铁华兴变电站 110kV地铁华兴变电站位于成双大道和文盛路交汇处,十字路口东南侧,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5 占地面积约 0.30hm 2 ,绿化面积 0.06hm 2 。该站为全户内变电站,其中,主变为 户内布置,110kV配电装置为户内 GIS布置,35kV配电装置为户内布置,主变 本期规模为 2x31.5MVA,110kV出线本期 2回,35kV出线本期 8回,无功补偿 容量本期 2x8000KVar,110kV、35kV均采用地下电缆出线。 本变电所在供电系统中的功能是将来自城市电网的高压 110kV变换为中压 35kV电源,供给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和动力照明供电系统。该主变电站可与 线网中的 9号线实现电力资源共享。 110kV地铁华兴变电站外部供电项目单独编制《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 项目外部供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开展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工作。 3)供配电变电站 本工程正线共设置 5座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6座降压变电所,1座跟随变 电站,控制中心内 1座降压变电所,各变电站均布置在正线或控制中心内,不单 独占地。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降压变电所和跟随变电所的电压等级均为 35kV。 (4)改移工程 改移工程主要包括房屋拆迁、管线改移、树木移栽等。 1)房屋拆迁 本工程大部分在三环路以外,工程周边多是城中村、小型工厂、商业等建 筑。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拆迁数量总计 13843.8m 2 。 2)市政管网改移 10 号线一期工程地下线主要在市区,地下分布有给水、污水、雨水、煤气、 电力、通信等各类管线,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对这些市政设施产生影响,需对 相关管线进行调整或迁改。 经统计,共改移给水、污水、雨水、煤气、电力、通信 4.82km,改移斗渠 39m。 1.1.2 项目区概况 1.1.2.1 地形地貌 成都市位于岷江冲洪积扇的东南边缘。本工程穿越川西平原岷江水系Ⅰ、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6 Ⅱ级阶地两个地貌单元,地面高程约492~502m,地势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 太平园站~双流机场1航站楼站为川西平原江安河Ⅰ级阶地,双流机场1航 站楼站~双流机场2航站楼站为江安河Ⅱ级阶地,为侵蚀~堆积地貌,地形开 阔、平坦,地面高程约492~502m,地势总体呈北低南高。随着城市的发展, 测区范围地表大多已被人工改造,沿线道路宽敞,交通繁忙,道路两侧楼房众 多,主要为住宅小区、商务大楼,交通便利。 1.1.2.2 地质地震 (1)地质构造 成都地区大地构造单元是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西侧龙门山区是台缘褶断 带,东侧龙泉山是四川台坳川西台陷区的龙泉山褶断带,中间是川西台陷区的 成都坳陷,它们具有和地貌一致的分布特征,呈北东~南西向分带展布。成都 市区位于成都坳陷中段之东侧,东距NE向川西褶皱带中的龙泉山褶皱断裂带 20km,西距NE向区域性深大断裂龙门山断裂带60km。受区域构造应力场作 用,东西两侧构造带对冲上升,而位于中部的成都坳陷地块相对下降,并在区 内沉积了厚层第四系冲洪积物,形成成都冲洪积平原。 成都坳陷基底发育有蒲江—新津断裂、新都—磨盘山断裂以及彭州—大邑 断裂等多条北东或北北东向断裂,这些次级断裂与区域构造走向基本一致。 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线路走向与蒲江-新津断裂走向基本一致。蒲江—新津 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其往北延入成都平原后,在第四纪沉积物下继续往 北东延伸。根据四川石油管理局的浅钻资料,断裂已插到磨盘山附近,断距为 50-100m,断面倾向南东,具逆断层性质。该断裂在成都平原第四纪沉积物中 有所表现,经双流、成都、广汉直达德阳,长达180余k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从蒲江—新津断裂的活动性 表现及其潜在地震能力估计,断裂未来百年内不会产生地表或近地表错动。因 此场地内及其附近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为稳定场地。 (2)地层岩性 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途经岷江水系Ⅰ、Ⅱ级阶地。场地土主要由第四系全 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7 冲洪积层(Q3al+pl)及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基岩组成。第四系全新统人 工填土层在沿线均有分布;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主要分布于岷江水系Ⅰ级阶 地;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主要分布于岷江水系Ⅱ级阶地;白垩系上统灌口 组泥岩下覆于第四系覆盖层下,沿线无出露。 (3)水文地质 项目区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及层间裂隙水共两种类型。 沿线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就地补给,就地排泄, 径流途径短,动态变化大。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区内地下水季节性变化明显,水位总体呈西北高东 南低,沿河一带高,河间阶地中部低的特点。成都地区丰水期一般出现在 7、 8、 9月份,枯水期多为 1、2、3月份。项目区丰水期地下水位埋深一般 3~5m,水 位年变化幅度一般在 2~3m之间。 (4)地震 根据《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1/100万)和 《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1/100万) ,成都地 铁10号线一期工程通过地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成都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5)不良地质现象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区属于岷江水系Ⅰ、Ⅱ级阶地,地形平坦,所经 站点位于双流区和新津县境内,地势开阔平坦。项目沿线不存在滑坡、崩塌、泥 石流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也无产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岩性 及岩溶水环境条件;无采矿工程活动。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建设用地现阶段无地质灾害存在。 1.1.2.3 气象水文 (1)气象 本工程位于成都市的武侯区和双流区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的特点。 依据成都市气象局资料,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 16.4? C,极端最高气温 36.3? C, 极端最低气温-4.3 ?C,≥10 ?C积温为 5200 ?C。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947mm,最大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8 年降雨量 1343.3mm,年降雨日 141天,最大日降水量为 167.6mm,最大降雨量 降雨主要集中在 5~9月,占全年的 84.1%;多年平均蒸发量 642.6mm;多年平 均相对湿度为 77%;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 1228.3h;多年平均风速为 1.2m/s,最 大风速为 14.3m/s(NE向),极大风速为 18.5m/s(2011年 5月 1日),主导风向 为 E向,详见标 1-5。 表 1-5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 序号 气象因子 单位 特征值成都市 1 年平均气温 ℃ 16.4 2 极端最高气温 ℃ 36.3 3 极端最低气温 ℃ -4.3 4 ≥10℃积温 ℃ 5200 5 无霜期 天 300 6 年降水量 947 7 年平均降水天数 ℃ 141 8 5年一遇 1h最大降水量 mm 42.0 9 10年一遇 1h最大降水量 mm 50.0 10 50年一遇 1h最大降水量 mm 80.0 11 年平均风速 m/s 1.2 12 最大风速 m/s 14.3 13 主导风向 E 15 年蒸发量 mm 642.6 16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 77 (2)水文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沿线范围内流经的河流主要有江安河及牧马山干 渠。 江安河是成都市都江堰市与温江区、温江区与郫都区、金牛区与双流区等行 政区的界河,河道起于走江闸,顺金马河流向东南,最后流入双流区境内,于二 江寺注入锦江,是都江堰内江主要干渠之一,全长 106km,在双流区境内河段长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9 31.15km,流域面积 269km 2 ,集雨面积 159.4km 2 ,平均比降2.5‰,多年平均流 量 13.4 m 3 /s。 牧马山干渠进水口位于金华桥下游 150m处,江安河右岸引水,流 7km到牧 马山足,即旁山开渠,经应天寺、陶家渡下入新津县黄泥渡,于普兴乡跨过龙溪 河,沿徐家埂至彭山县复兴乡,全长 63.36km,其中双流区境内长 18km,有支渠 6条,总长 59.34km,设计进水口流量 6.4m 3 /s,控制灌溉面积 94600亩,其中控 制灌溉双流田 10600亩。江安河及牧马山干渠已受到人为改造,河床深度、流量 以及水位等均已受到人为控制。 1.1.2.4 土壤植被 (1)土壤 成都市土壤类型多样,全市土壤共分为 13个土类、25个亚类、56个土属、 174个土种。成都市土壤以水稻土、紫色土和黄壤为主,平原内以水稻土为主; 东南、西南、西北面边缘地带为丘陵或台地,主要分布黄壤及紫色土,构成平原 水稻土三面被其他土壤环绕的 U形土壤组合图式。 项目区内土壤主要类型为水稻土和紫色土,抗蚀性较差。 (2)植被 成都市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境内植被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外, 仍有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暖性竹林分布。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山地区域 原始森林已遭破坏,现有天然林均为次生林,全市有林木 49科 137种,草本植 物 30种。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区域植被主要为人工栽植的草皮及各类景观树种, 树种主要有银杏、大叶榕、小叶榕、女贞、梧桐、橡皮树、黄葛树、黄角兰、红 叶李、火棘、毛叶丁香、小叶女贞、红花继木、紫薇等,草种主要有狗牙根、沿 阶草、马尼拉草、三叶草等,现状林草覆盖率约 15.63%。 1.2 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2013年 12月底中国地铁咨询工程有限公司编制《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 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定稿。 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0 2013年 12月 4日,四川省水利厅在成都市主持召开了《成都地铁 10号线 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技术评审会,同意通过评审,根据技 术评审意见,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组织技术人员对送 审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于同年 12月下旬完成《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 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 2014年 1月 8日,四川省水利厅以《四川省水利厅关于成都地铁 10号线一 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复》 (川水函〔2014〕28号)对工程水土保持方 案进行批复。 2014年 9月 30日,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以“成建函〔2014〕316号”文对 《成都轨道交通 10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进行批复。初设报告批复后,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 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设计单位开始进行本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工作。 工程开工时间为 2014年 7月,主体工程完工时间为 2017年 8月,试运行 时间为 2017年 9月,土建监理单位负责落实本工程水土保持过程监理工作。 2019年 11月,四川兴景水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了成都地铁 10号线一 期工程水土保持专项监理工作,水保监理单位随后开展了现场查看、调研及资料 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确定了水土保持监理工作范围及职责,于 2020年 1月形 成了《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理总结报告》。 2019年 11月,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 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验收单 位接受任务后,及时开展现场查看、重要资料收集、验收启动会、现场整改完善 意见等工作。 2019年 11月,四川国之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 程水土保持专项监测工作,接受水土保持监测任务后,我公司充分与建设单位、 施工总承包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验收单位、水保监理单位沟通、交 流,确定 10号线一期工程监测方法及监测目标,及时开展了现场查看、调研及 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确定了水土保持监理工作范围及职责。在开展各项回 顾性调查监测的基础上,于 2020年 1月形成了《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1 保持监测总结报告》及各类回顾性水土保持监测的附件成果。 1.3 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1.3.1 监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 (1)水土保持监测任务开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 办法》 、《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水保 [2009]187号) 和《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 >的通知》 (办水保[2015]139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中“针对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 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门的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并向 所在地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监测成果”。 2020年 11月,四川国之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开展了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 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为贯彻落实水土保持监测要求,四川国之美工程设计 有限公司在对现场进行充分查看的基础上,结合施工总承包单位、工程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对历史影像、数据的记载,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统计的方式,结合施 工总承包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各单位提供的过程资料数据,对生产建设项 目水土流失动态面积、土壤流失量、土石方工程等重要数据进行了分析、统计。 (2)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的执行 我公司承担监测任务后,立刻组织水土保持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建立 10号线 一期工程监测项目组,在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昆仑地铁投资建设 管理有限公司等公司建设管理部、指挥部的协助下,开始开展 10号线一期工程 回顾性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包括项目永久占地、临时占地、租赁土地、管辖范 围以及因建设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及危害的项目建设区外的其它区域。根据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中工程建设可能导致的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分析,结合工程 建设、施工时序和区域自然环境、水土流失特点,本工程水土流失监测分区与水 土流失防治分区一致,划分为:区间隧道区、车站工程区、辅助设施区、改移工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2 程区。 根据监测目标、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及工程施工特点,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应 集中在项目建设扰动范围区。根据工程水土流失重点发生部位,确定本工程监测 重点区域为辅助设施区。监测工作以工程施工期、林草恢复期的水土流失监测为 主,对应于 10号线一期工程各单项工程施工实际情况,按照项目分期分区及时 开展。 通过现场查勘、查阅资料等方法,根据“报告书”确定监测方法和监测点位,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特点,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组制定了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 持监测现场查看及重点位置固定监测计划,作为开展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 重要思想和技术依据。 按照监测实施计划确定的收集整理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土地利用 现状、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情况→调查项目区土壤流失背景值→调查项目建设区 施工扰动土地面积→防治责任范围面积→水土保持工程、植物及临时措施完成数 量及防治效果情况→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及计算→提交监测阶段成果和监测总结 报告的监测技术路线开展监测工作;在监测布局中,基本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监 测布局划分监测分区,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在监测内容中,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 扰动土地情况、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情况,水土流失情况和水土保持 措施等监测内容进行监测;采用实施方案制定的调查监测和资料分析相结合的监 测方法。 通过监测工作的实施,全面完成了实施方案确定的监测任务,实现了批复水 保方案制定的监测目标。 1.3.2 监测项目部设置 (1)监测任务开展 本工程监测时段为 2019年 11月至 2019年 1月,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开 展监测工作。根据水土保持监测要求,我公司将按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实际情 况提交最终的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及其他成果。 (2)进场及技术交底 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3 2019年 11月,我公司监测技术人员到项目区开展现场调查、实地量测、资 料收集,并向建设单位进行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交底,重点介绍了本项目水土保 持监测内容、目的及要求;收集施工总承包、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历史影像 及数据资料,展开回顾性水土保持监测调查。 (3)监测项目部组成及技术人员配备 根据监测工作需要,我公司成立了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 工作组。监测工作组主要职责是按照水土保持监测规范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开 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交监测报告。 该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实行总监测工程师负责制,监测单位监测部各配备 监测技术员 5人。详见表 1-6。 表 1-6 水土保持监测项目部人员及分工一览表 序号 姓 名 性别 职称 专业 工作任务 1 杨 莉 女 高工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技术顾问,报告审查 2 蒲云阳 男 高工 土木工程 项目经理,项目负责 3 罗 妍 女 工程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监测工程师、现场监测 4 蒋飞成 男 工程师 水利水电工程 监测工程师、现场监测 5 李亚玲 女 工程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现场监测 (4)监理机构设置 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及时反映工程水土保持信息, 给实施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从而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我 公司监测机构设置如下: 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4 (5)监测人员岗位职责 在监测组织机构确定后,我们对监测组织机构内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职 责进行了初步界定;在具体运作上,充分发挥团队优势,采用专人负责、协作参 与的工作模式。监测组织机构内主要分工分述如下: 1)项目负责人的职责: ①制定水土保持监测项目部一系列计划,对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的各项活动和 任务的完成做出系统的安排。 ②为项目实施合理配置资源,保证高效完成合同项目所规定的各项任务。 ③有效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 ④全面对合同项目进行监控,了解项目实际进展状况,及时发现偏差,并采 取措施加以纠正,使合同项目工作处于受控状态。 2)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①全过程对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行监控。 ②全过程为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③深入现场,针对性的处理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④全过程参与报告的形成的,对各项报告进行质量控制,有效的保证报告的 真实性、时效性。 ⑤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受业主委托监督、检查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 项目部 监测工程师1 监测工程师2 监测工程师3 监测工程师4 项目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5 工程及影响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并对业主负责。 ⑥确定并按需要调整水土保持监测人员的职责和授权范围,对水土保持监测 人员的选聘提出建议,协调、检查、考核各级监测人员的工作。 ⑦与业主、设计单位、承包商进行监测业务联系,特别是密切与业主的联系, 及时了解其要求。 3)专业监测工程师的职责: ①负责管理监测机构日常工作。 ②根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计划,组织、指导并检查监测工作,保证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的落实。 ③负责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协调工作。 ④参加业主和土建监测召开的、需水土保持监测人员参加的会议,授权主持 召开现场协调会议,定期向业主汇报监测工作情况。 ⑤负责组织监测项目部所有资料的整理归档和移交工作。 ⑥定期向项目负责人汇报监测项目部及本人的工作情况。 ⑦编写监测季报、年报及其他有关的监测报告。 ⑧完成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交办的其他事项。 1.3.3 监测点布设 (1)监测点位选择原则 1)代表性原则:所布设的监测点位和监测内容,必须能代表监测范围内水 土流失的状况,而且又不致造成过大的经济负担; 2)全面性原则:所布设的监测点位和监测内容应充分考虑区域特征和工程 特点,不仅能反映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共性,还能获取不同项目水土流失的个性信 息; 3)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特征原则:点位和内容设计还必须考虑监测范围内的 自然环境特征及各种环境条件对水土流失的作用的区别。 4)可行性原则:进行点位布设和内容设计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实施的可行性。 (2)监测点规划 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6 依据现场查看、批复水保方案、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等资料,本水土保持 回顾性监测总结报告监测点布设如表 1-7。 表 1-7 监测点位布设一览表 监测点 位类型 监测区域 监测点位 点位数 (个) 监测 内容 监测 方法 监测时 段 水土流 失量临 时监测 点位 区间隧道区 簇锦站 1#风井附近区间、 线上检修库顶部区间 2 水土 流失 量 调查 监测 2019.10- 2020.3 车站工程区 华兴站、金花站 2 辅助设施区 控制中心、华兴变电站 2 说明:依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及现场情况,主要布设了 6个典型固定监测点(如下), 其余监测点均采取巡查的方式开展工作。 1#回顾性监测点布设(簇锦站 1#风井附近区间) 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7 2#回顾性监测点布设(线上检修库顶部区间) 3#回顾性监测点布设(华兴站) 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8 4#回顾性监测点布设(金花站) 5#回顾性监测点布设(控制中心) 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9 6#回顾性监测点布设(华兴变电站) 1.3.4 监测设施设备 根据监测工作需要,10 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组的技术人员在现 场监测时,使用了照相机、摄像机、手持 GPS定位仪、计算器、皮尺等量测设 备。 表 1-8 监测仪器设备表 序号 监测设备 单位 数量 损耗计费方式 1 50m皮尺子 个 4 易损品,全计费 2 5m钢卷尺 个 4 易损品,全计费 3 坡度仪 个 2 按 50%折旧 4 数码照相机 个 2 按 50%折旧 5 数码摄像机 台 1 按 50%折旧 6 笔记本电脑 台 1 按 50%折旧 7 监测车辆 部 1 按租用计费 1.3.5 监测技术方法 (1)监测技术路线 受承担监测任务后,监测人员根据项目批复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确定的内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20 容、方法及时间,多次到现场进行调查和巡查监测,掌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扰动 面积、土石方开挖及土地整治等各项水保工程的开展情况,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进行各项防治措施和施工期基本扰动类型的侵蚀强度调查,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过 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并做好监测记录,为确保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安全性及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同时,监测人员及时收集和整理了监测区内的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情况 和水土保持现状资料,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提供了可靠的原始依 据。同时,为满足监测评价工作的需要,开展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动态变化 监测、扰动土地面积动态变化监测、临时防护措施实施情况监测、水土保持工程 措施完成情况监测等工作,并与施工总承包、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时沟通, 取得了满足水土保持回顾性调查监测的必须资料。 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流程与技术路线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二是 实施阶段,三是评价阶段。 1)准备阶段 根据监测任务要求,我公司及时组建了项目组,收集项目建设区气象、水文、 泥沙、主体工程设计等资料,收集不同比例尺尤其是大比例尺地形图和有关工程 设计图件等,通过对文件和图件资料的整理分析,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了项目 建设区自然、社会经济情况,特别是项目建设概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水土保 持监测技术规程》和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研究制定详细的监测实施方案、工作 计划和野外调查监测工作细则。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主要是监测数据采集阶段。项目组依据制定的监测实施方案、工作 计划和野外调查监测工作细则,对项目建设区开展全面踏勘调查。通过实地调查, 对典型地块的土壤侵蚀环境因子、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防治效果进行观测, 以获取定量的监测数据。通过调查数据采集的方式,对项目建设区实施全面调查 监测,掌握工程建设过程中防治责任范围、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土地 整治恢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执行及其防治效益的动态变化情况。 3)评价阶段 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21 进入工程建设后期阶段时,整理分析调查监测数据及现场摄像图片等资料, 在分析研究项目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防治效果等动态变化情况的 基础上,对本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防治特点、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等进行归纳总结。 依据监测范围、分区分时段整理、汇总、分析、梳理监测数据资料。重点分 析以下内容:防治责任范围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变化的主要原因;土石方调配等情 况;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土地整治恢复的动态变化情况;项目建设前、 中、后的土壤侵蚀、面积、强(程)度、危害情况;水土保持工程执行情况;水 土保持工程防治效益情况。 在此基础上,分析本项目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 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等原方案批复的六项指标,对项目 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 的防治特点和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其它工程建设防治 人为水土流失的借鉴利用。 1.3.6 监测成果提交情况 根据双方签订的水土保持监测合同要求,我公司在 2019年 11月至 2019年 12月期间,对 10号线一期工程现场进行了全面摸底查看,对批复水土保持方案 报告书、初步设计成果、施工图设计成果及竣工资料等进行了收集、分析。 我公司组织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对区域水文、气象、地形地 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区已实施的各项水土保持工程 措施、临时措施和植物措施进行了现场调查监测和巡查,对工程施工期水土流失 监测成果加以技术整合和综合评述,形成了《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 持监测总结报告》(2020年 1月)及相关成果。 2监测内容和方法 22 2 监测内容和方法 2.1 监测目的 根据本工程新增水土流失特点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对本工程实施水土保持监 测是必须的,实施水土保持监测应达到以下目的: 首先,通过水土保持监测,回顾工程区水土流失情况,评价工程建设对水土 流失的实际影响,通过参建单位资料及历史影像资料了解工程区各项水土保持措 施的实施效果和合理性;调查施工过程中余方处置去向,并进行合理性分析,得 出余方处置方式是否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结论。 其次,为同类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和制订防治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回顾性 监测调查,分析已实施措施的有效性和水土保持效果。 再次,为该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自主验收提供依据。通过对项目进行水 土保持监测,说明施工建设期及运行期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是否达到国家规定 的治理标准,能否通过水土保持自主验收,水土保持设施及主体工程是否投产使 用。 2.2 监测任务 结合工程建设和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对本工程主要水土流失部位的水土流 失量及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水土流失防护效果等进行监测,分析主要因 子对流失量的作用情况,分析监测部位水土流失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各 项水土保持措施对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最后编制监测报告,为本工程水土保 持自主验收提供依据。 2.3 监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规定》(水利部第16号令) (3)《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2号令) 2监测内容和方法 23 (4)《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5)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 >的 通知》 (办水保[2015]139号) (6)《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中国科 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7)《成都轨道交通 10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中铁第 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8) 《成都轨道交通 10号线一期工程规划选址论证报告》,成都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 (9)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节 能建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10)《成都轨道交通 10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铁上海设计院 集团有限公司 (11) 《成都轨道交通 10号线一期外部供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收口版)》, 成都城电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2)《成都轨道交通 10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 限公司 (13)《成都轨道交通 10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 有限公司 (15)工程竣工资料等 (16)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影像资料等 2.4 监测方法及频次 (1)监测技术方法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主要采取定位监测与调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本工程 各施工区的不同特征以及监测内容采取不同的监测方法,具体监测方法如下: 1)调查监测 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现场巡查。调查监测是指定期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通2监测内容和方法 24 过现场实地勘测,采用 GPS定位仪结合 1:5000地形图、照相机、标杆、尺子 等工具,按标段测定不同工程和标段的地表扰动类型和不同类型的面积。采用实 地勘测、线路调查等方法对地形、地貌、水系的变化进行监测;采用设计资料分 析,结合实地调查对土地扰动面积和程度、林草覆盖度进行监测;采用查阅设计 文件和实地量测、对沟道淤积、洪涝灾害及其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进行分析,保证水土流失的危害评价的准确性;采用查阅设计文件和实地量测, 监测建设过程中的挖填方量及弃土弃渣量。 ①面积监测 面积监测采用手持式 GPS定位仪进行。首先对调查区按扰动类型进行分区, 如堆渣、开挖面等,同时记录调查点名称、工程名称、扰动类型和监测数据编号 等。然后沿各分区边界走一圈,在 GPS手簿上就可记录所测区域的形状(边界 坐标),最后将监测结果转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软件显示监测区域的图形和面 积(如果是实时差分技术的 GPS接收仪,当场即可显示面积)。对弃土弃渣量测 量,把堆积物近似看成多面体,通过测一些特征点的坐标,再模拟原地面形态, 即可求出堆积物的面积和体积。 ②植被监测 选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标准地,样地应根据地形图上确定的位置,利用样地 附近的永久性明显地物标志,现场采用高精度的全球定位系统接收仪确定其地面 位置,样地边界现地测定时,其各边方向误差应小于 1,周长闭合误差应小于 1/100。 标准地的面积为投影面积,要求乔木林 20m× 20m、灌木林 5m× 5m、草地 2m× 2m。分别取标准地进行观测并计算林地郁闭度、草地盖度和类型区林草的植 被覆盖度。 2)地面观测 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的监测,采用地面观测方法,以桩钉法和侵 蚀沟法为主。 建设期水土流失量的监测采用定位监测,监测方法有: ①侵蚀沟样方法 2监测内容和方法 25 在已经发生侵蚀的地方,通过选定样方,测定样方内侵蚀沟的数量和大小来 确定侵蚀量。样方大小取 9~10m宽的坡面,侵蚀沟按大(沟宽>100cm)、中(沟 宽 30~100cm)、小(沟宽<30cm)分三类统计,每条沟测定沟长和上、中上、 中、中下、下各部位的沟顶宽、底宽、沟深,推算流失量。 侵蚀沟样方法通过调查实际出现的水土流失情况推算侵蚀强度。重点是确定 侵蚀历时和外部干扰。必须及时了解工程进展和施工状况,通过照相、录像等方 式记录、确认水土流失的实际发生过程。 ②遥感影像调查监测 项目建设对当地的环境影响较大,随着遥感影像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我们 将通过不同时段遥感影像资料的对比,判读项目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情况,获取 及时准确的监测资料。 遥感调查监测内容应包括下列内容: a、土壤侵蚀因子:包括植被、地形和地面组成物质等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 因子,以及开矿、修路、陡坡开荒、过度放牧和滥伐等人为活动。 b、土壤侵蚀状况:包括类型、强度、分布及其危害等。 c、水土流失防治现状:包括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和质量。 (3)监测频次 依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 (GB/T 51240-2018)、 《水利 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实行)>的通知》 (办水保 〔2015〕 139号)等规范、文件要求,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保持监测点位 及频次计划详见表 2-1。 2监测内容和方法 26 表 2-1 10号线一期工程水保持监测点位及频次表 监测内容 监测区域 监测方法 监测时段及频次 监测点监测内容 施工前 施工期 林草恢复期 水土 流失 监测 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 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巡查 一次 一次 水土流失形式、面积、强度、分 布 建设区 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巡查 一次 一次 水土流失因子 项目区 收集资料 一次 一次 以收集气象观测资料为主 建设区 实地调查 一次 一次 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 被覆盖率变化 水土流失危害 建设区、影响区 实地调查、巡查 一次 一次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设施 监测 破坏水保设施 建设区 实地调查 一次 一次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数量 新建水保设施 建设区 实地调查 一次 一次 数量、质量 监测 频次 簇锦站 1#风井 附近区间 红线范围 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巡查 一次 一次 鉴于水保专项监测时间相对滞 后,监测采取回顾性调查监测 的方式,主要集中在 2019年 11-2019年 12月进行现场监 测,通过施工总承包、工程监 理单位、施工单位统计资料, 分析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壤扰动 强度、动态扰动破坏面积,从 而推测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土 壤流失量等关键水土保持数据 线上检修库 顶部区间 红线范围 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巡查 一次 一次 华兴站 车站范围 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巡查 一次 一次 金花站 车站范围 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巡查 一次 一次 控制中心 辅助设施范围 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巡查 一次 一次 华兴变电站 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巡查 一次 一次 注:遇到暴雨、大风等情况及时加测。 2监测内容和方法 27 2.5 监测内容 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有关要求,并结合实地考察, 10号线一期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水土流失状况 调查获取关于水土流失状况的数据。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建 设项目扰动地表面积,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及其分布、水土流失量变化情况。实施 对水土流失量或典型地段水土流失强度的监测。对于建设中的工程扰动区特别需 要及时跟踪监测扰动地表面积,挖填、弃土渣方量和堆放、运移情况,体积形态 变化与面积。 在获取上述数据的同时,调查获得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的参数的变化情况。 如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主要水土流失流失部位的坡度、坡长、坡形及汛期降 雨等。 (2)水土流失危害 调查在汛期降雨产流期监测工程建设和运行初期水土流失的发展和水土流 失对工程建设、周边地区及河道安全的影响。重点包括水蚀程度发展、植被的破 坏情况、河道或沟道输沙量、重力侵蚀诱发情况、关键地貌部位径流量、已有水 土保持工程的破坏情况、地貌改变情况等。 (3)水土保持效益 在定期或暴雨后对防治措施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监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的数量和质量。植物措施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情况及覆盖度;防护工程的稳定 性、完好程度、运行情况和拦渣保土效果;边坡等防护对象的稳定情况;耕地恢 复面积和恢复质量情况。 具体各监测对象有:区间隧道区、车站工程区、辅助设施区、改移工程区等 4个部分。 3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28 3 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1 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3.1.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1)批复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经过现场查 看及结合《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批复方 案确定的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水保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共计 14.51hm?,其中项目建设区 面积为 14.03hm 2 ,直接影响区面积为 0.48hm 2 。 批复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详见表 3-1。 表 3-1 批复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表 单位:hm 2 防治分区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小计 项目建设区 直接影响区 车站工程区 10.66 10.38 0.28 区间隧道区 0.83 0.83 0.00 辅助设施区 0.58 0.56 0.02 改移工程区 2.44 2.26 0.18 合 计 14.51 14.03 0.48 (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 施工过程中的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以实际征地范围和实际扰动的临时占地为 准。通过调查本工程土地征用资料和实地调查、测量,本工程基建期内实际监测 项目建设征占地面积为 14.01hm?,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 14.01hm 2 ,无直接影响 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共计 14.01m 2 。详见表 3-2。 3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29 表 3-2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表 单位:hm 2 防治分区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小计 项目建设区 直接影响区 车站工程区 3.88 3.88 区间隧道区 7.71 7.71 辅助设施区 0.58 0.58 改移工程区 1.84 1.84 合 计 14.01 14.01 0 (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变化对比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变化对比如下表。 表 3-3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变化对比表 单位:hm 2 防治分区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批复方案 监测结果 对比情况 小计 项目建 设区 直接影 响区 小计 项目建 设区 直接影 响区 小计 项目建 设区 直接影 响区 车站工程区 10.66 10.38 0.28 3.88 3.88 -6.78 -6.5 - 0.28 区间隧道区 0.83 0.83 0.00 7.71 7.71 6.88 6.88 0 辅助设施区 0.58 0.56 0.02 0.58 0.58 0 0.02 - 0.02 改移工程区 2.44 2.26 0.18 1.84 1.84 -0.6 -0.42 - 0.18 合 计 14.51 14.03 0.48 14.01 14.01 -0.5 -0.02 - 0.48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变化原因如下: 1)区间隧道区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时采用的可研资料深度相对较浅,区间隧道占地统计时仅 仅统计了区间隧道地面设施占地,占地面积明显偏小;实际办理的用地红线范围, 以地下区间隧道宽度为基准宽度并在两侧适当预留一定范围,故最终确定区间隧3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0 道区用地面积相对批复方案增加 6.88hm 2 。 2)车站工程区 批复水土保持方案以可研阶段资料为基础,车站数量为 5座,但水土保持方 案在统计车站工程区占地时,对车站占地估计明显偏大;实际布置 6座车站,占 地面积以建设用地批准书为数据依据,通过对建设用地批准书及其配套的宗地图 分析,仅将车站和线上检修库范围区段的区间占地统入车站占地,而将无车站和 检修库的区间占地统计在区间隧道区更为合理,故各车站宗地图面积更合理,因 此防治范围面积相对批复方案减少 6.78hm?。 3)辅助设施区 与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比较,实际实施的新苗控制中心和 110kV地铁华兴 变电站占地面积稍有增加,主要是辅助工程先期可以早开展工作,设计成果较详 实,故面积无大的变化。 4)改移工程区 局部线路调整避开了一些地埋敷设施,结合工程后续设计资料,改移工程区 主要是改移电力、光缆线路等,其中电力线路仅占用了杆塔基础位置,其用地面 积相对减少,故实际监测的面积较批复方案减少 0.60hm 2 。 3.1.2 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 实际扰动面积根据本项目实际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及损坏水土保持设施 数量的监测和结合工程建设相关资料得出。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结合现场调查统计主体工程区扰动面积。依据各施 工单位提供的临时用地情况结合实地调查、监测得出该工程基建期施工过程中实 际扰动原地貌、损坏水土保持功能面积共 14.01hm?,其中占用交通运输用地 6.12hm?,其他用地 3.89hm?,绿地与广场用地 3.67hm?,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 地 0.30hm 2 ,住宅用地 0.03hm?。 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监测结果见表 3-4。 3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1 表 3-4 工程实际扰动地表类型统计表 单位:hm 2 防治分区 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统计 交通运 输用地 住宅用地 绿地与 广场用地 公共管理 与服务用地 其他用地 小计 区间隧道区 4.35 0.95 0.12 2.29 7.71 车站工程区 1.52 0.03 0.78 0.12 1.43 3.88 辅助设施区 0.58 0.58 改移工程区 0.25 1.36 0.06 0.17 1.84 合 计 6.12 0.03 3.67 0.3 3.89 14.01 3.2 取料监测结果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为城市内的建设项目,结合城市政策规划情况, 此类项目不会单独自设料场。其所需的砂石料、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均采取 外购的形式获得,在外购合同中明确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归属。 3.3 弃渣监测结果 据各标段工程量清单和概算清单统计以及土石方余方处置协议等资料,本工 程产生的土石方余方总量为 114.29万 m 3 。 监测项目组首先查阅了项目土石方分包合同,合同条款明确了土石方分包单 位负责土石方工程相应的安全、环保、现场施工以及外运后的弃渣处置。经与《成 都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名录》对比,土石方分包单位属于该名录中的合法专业渣 土公司和正规施工企业。专业渣土公司的弃渣处置及运输过程接受成都市城市管 理局的监督和管理,土石方处置形成了“车辆人员安排、运输线路规划、地方接 纳协调、交通机构管理、突发事件控制”等一套完善的流程。该处置方式在城市 建设中普遍采用,符合市政工程建设特点,满足城市渣土统一规划调度原则,能 有效控制因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 监测项目组结合《成都市建筑垃圾专项规划(2013—2018)》的查阅,重点 就本项目土石方及余土最终去向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调查。经对施工、监理等参 建单位的调查了解,各标段施工单位负责处置本标段土石方,明确了地铁项目土3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2 石方大致有以下三种处置方式: (1)本项目利用,如用于车站、停车场等场地土石方回填,绿化造景利用 等; (2)砂石厂综合利用,余方经成都市城市管理局认定的专业渣土公司和正 规施工企业,在统一规划调度下运至砂石厂,经筛分处理后,用于其他项目的土 石方回填、作为混凝土原料、再生碎石生产原料等方式综合使用。土建 2标、4 标余方主要就用于砂石厂的综合利用。 (3)利用社会消纳场弃渣或土地回填。如土建 3标余方就主要堆放在新都 区泰兴镇高尚村的渣土场。土建 6标盾构余方主要就用于崇州市三江镇三桥村土 地回填。 通过以上调查,本项目土石方均能得到合理妥善处置。土石方余方去向情况 见下表,相关协议见附件。 表 3-5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土石方余方去向调查表 单位:万 m? 出渣标段 标段建设范围 土石方 运输单位 余方去向 余方量 土建 1标 簇锦站、太平园站~簇锦站 盾构区间、簇锦~华兴暗挖 区间的土建 四川光海建设 工程有限公司 外运至崇州市江源镇用 于土地回填,证明材料 见附件 6 29.60 土建 2标 华兴站、簇锦站~华兴站盾 构区间土建 四川省弘发建 设集团有限公 司、成都锦恒 运输有限公司 外运至砂石厂,有砂石 厂再综合利用,证明材 料见附件 6 21.83 土建 3标 中间风井、华兴站~中间风 井盾构区间、主所~华兴站 电缆通道的土建,控制中心 及变电站 四川五湖地基 基础工程有限 公司 外运至建材厂综合利 用,证明材料见附件 6 6.88 土建 4标 中间风井~金花站盾构区间 的土建 四川省弘发建 设集团有限公 司 外运至砂石厂,有砂石 厂再综合利用,证明材 料见附件 6 9.56 土建 5标 金花站、线上检修库的土建 四川恩达建筑 有限公司 其他单位在建项目填方 使用,证明材料见附件 6 21.7 土建 6标 (土建分 部) 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双流 机场 2航站楼站改造 攀枝花公路建 设有限公司 其他单位在建项目填方 使用,证明材料见附件 6 11.26 3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3 出渣标段 标段建设范围 土石方 运输单位 余方去向 余方量 土建 6标 (盾构分 部) 金花站~双流机场 1航站楼 站盾构区间、双流机场 1航 站楼站~双流机场 2航站楼 站盾构区间的土建 四川五湖地基 基础工程有限 公司 外运至崇州市三江镇用 于土地回填,证明材料 见附件 6 13.46 注:成都锦恒运输有限公司和四川五湖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属于《成都市建筑垃圾 运输企业名录》(2015版)合法专业渣土运输公司;其他企业为正规施工企业。 3.4 土石方流向情况监测结果 (1)批复的土石方工程 依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批复的土石方工程量如下: 1)批复的土石方开挖工程量 工程挖方共 140.93万 m 3 (表土剥离 1.02万 m 3 ),其中区间隧道挖方 61.69 万 m 3 ,车站工程挖方 67.25万 m 3 (表土剥离 0.5万 m 3 ),辅助设施挖方 1.03万 m 3 (表土剥离 0.11万 m 3 ),改移工程挖方 10.42万 m 3 (表土剥离 0.41万 m 3 )。 2)批复的土石方回填工程量 工程填方共 21.21万 m 3 ,填方均来源于开挖土石方,其中区间工程填方 3.36 万 m 3 ,车站工程填方 10.13万 m 3 ,辅助设施填方 0.49万 m 3 ,改移工程填方 7.23 万 m 3 。 3)批复的废弃土石方工程量 工程建设共产生弃 119.18万 m 3 ,弃渣意向运送到新津物流基地建设工程所 需要的填方地进行场地平整,并有弃渣接纳协议。 (2)监测的土石方工程量 水土保持监测的土石方工程量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整理后提供,考虑到 10 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为回顾性监测项目, 2014年 7月至 2017年 8月期间 的土石方工程计量工作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完成,土石方工程统计如下: 本工程土石方开挖量 134.20万 m 3 ,回填总量 20.10万 m 3 ,外购土石方 0.19 万 m 3 (表土,从周边合法料场外购),废弃土石方 114.29万 m 3 ,废弃土石方采 取外运至合法砂石厂综合利用、利用社会消纳场弃渣或土地回填等处置方式(详 见附件),未单独布设弃渣场。 3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4 监测的土石方工程量如下表。 (3)土石方工程量对比情况分析 依据批复方案土石方工程量及监测的土石方工程量,各防治分区对比情况如 下表。 表 3-5 土石方工程量对比情况分析表 单位:万 m 3 防治分区 工程实际 方案批复 变化情况 开挖 回填 外借 余方 开挖 回填 外借 余方 开挖 回填 外借 余方 区间隧道区 54.58 14.36 0.19 40.41 61.69 3.36 58.33 -7.11 +11.00 +0.19 -17.92 车站工程区 77.46 4.72 72.74 67.25 10.13 57.12 +10.21 -5.41 +15.62 辅助设施区 1.21 0.2 1.01 1.03 0.49 0.54 +0.18 -0.29 +0.47 改移工程区 0.95 0.82 0.13 10.42 7.23 3.19 -9.47 -6.41 -3.06 合 计 134.20 20.1 0.19 114.29 140.39 21.21 119.18 -6.19 -1.11 +0.19 -4.89 土石方工程量变化原因分析如下: 1)区间隧道区 经资料统计分析,线路长度未明显增加,由于可研阶段土石方量估算时考虑 了扩大系数,随着设计深度的加深,整体开挖土石方量更加准确,故较可研阶段 相比有所减少。 2)车站工程区 虽然增加了簇锦站,但工程整体的回填量并未因此而增加,主要是施工图设 计阶段统计时将隧道区间与车站衔接施工部分,计入了区间隧道而非车站的回填 量。 3)辅助设施区 辅助设置开挖量增加是因辅助设置范围较可研有所增大。 4)改移工程区 改移工程土石方挖填量和弃方均有减少,主要是初设线路优化后,避开了一 部分改移对象。 项目处于城市中心城区及近郊,所占地类中可剥离表土的区域较少,但城市3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5 绿化覆土时,需要适当增加,故绿化对表土的需求量增大,需要部分外购表土来 解决绿化表土不足的问题。 整体而言, 10号线一期工程虽开挖、回填、余方量均有所减少,是有利于水 土保持工作的。 3.5 其他重点部位监测结果 本工程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是辅助设施区和车站工程区,但区间隧道区、改移 工程区在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也远超背景土壤侵蚀模数,通过对各区资料分析, 区间隧道区、改移工程区土石方挖填量均有所减少;占地面积方面改移工程整体 减少,区间隧道因更正方案的统计范围而占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是并非施工范围 扩大化而导致。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36 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1 工程措施监测结果 4.1.1 批复方案设计情况 根据《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报批稿)、 《四川省 水利厅关于成都地铁 10 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复》(川水函 〔2014〕 28号)等相关资料,本工程方案设计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措施,按防治 区的特点分别布置不同的防治措施,详见表 4-1。 表 4-1 方案设计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汇总表 防治分区 单位工程 措施名称 单位 批复数量 区间隧道区 土地整治工程 土地整治 hm 2 0.03 表土回覆 m 3 90 防洪排导工程 盖板排水沟 m 100 车站工程区 土地整治工程 表土剥离 m 3 5000 土地整治 hm 2 1.00 表土回覆 m 3 5000 防洪排导工程 雨水系统 m 2000 辅助设施区 土地整治工程 表土剥离 m 3 1050 土地整治 hm 2 0.05 表土回覆 m 3 1050 碎石覆盖 m 2 300 砖砌围墙 m 3 500 防洪排导工程 盖板排水沟 m 500 沉砂池 座 4 改移工程区 土地整治工程 表土剥离 m 3 4100 土地整治 hm 2 1.03 表土回覆 m 3 4100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37 4.1.2 监测的工程措施量 根据“三同时”原则,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并起到 了较好的防护效果。根据现场监测结合工程监理提供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体实施情况详见下表。 表 4-2 监测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汇总表 防治分区 单位工程 措施名称 单位 实施数量 实施时间 区间隧道区 土地整治 工程 土地整治 hm 2 0.64 2017年 2月~2017年 9月 表土回覆 m 3 2240 防洪排导 工程 盖板排水沟 m 123 2016年 3月~2017年 7月 雨水系统 m 600 车站工程区 土地整治 工程 表土剥离 m 3 5500 2015年 3月~2015年 11月 土地整治 hm 2 1.78 2017年 2月~2017年 9月 表土回覆 m 3 5683 防洪排导 工程 雨水系统 m 450 2017年 1月~2017年 6月 辅助设施区 土地整治 工程 表土剥离 m 3 1060 2014年 11月~2015年 6月 土地整治 hm 2 0.08 2016年 7月~2017年 2月 表土回覆 m 3 255 碎石覆盖 m 2 500 砖砌围墙 m 3 738 2015年 11月~2016年 2月 防洪排导 工程 盖板排水沟 m 530 2016年 7月~2017年 2月 沉砂池 座 1 改移工程区 土地整治 工程 表土剥离 m 3 1400 2014年 7月~2015年 3月 土地整治 hm 2 0.58 2014年 7月~2015年 4月 表土回覆 m 3 1728 4.1.3 工程措施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 结合批复方案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及实际落实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对比,工程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38 措施对比情况如下表。 表 4-3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比表 防治分区 单位工程 措施名称 单位 批复数量 实施数量 对比情况 区间隧道区 土地整治工程 土地整治 hm 2 0.03 0.64 +0.61 表土回覆 m 3 90 2240 +2150 防洪排导工程 盖板排水沟 m 100 123 +23 雨水系统 m 0 600 +600 车站工程区 土地整治工程 表土剥离 m 3 5000 5500 +500 土地整治 hm 2 1.00 1.78 +0.78 表土回覆 m 3 5000 5683 +683 防洪排导工程 雨水系统 m 2000 450 -1550 辅助设施区 土地整治工程 表土剥离 m 3 1050 1060 +10 土地整治 hm 2 0.05 0.08 +0.03 表土回覆 m 3 1050 255 -795 碎石覆盖 m 2 300 500 +200 砖砌围墙 m 3 500 738 +238 防洪排导工程 盖板排水沟 m 500 530 +30 沉砂池 座 4 1 -3 改移工程区 土地整治工程 表土剥离 m 3 4100 1400 -2700 土地整治 hm 2 1.03 0.58 -0.45 表土回覆 m 3 4100 1728 -2372 工程措施变化原因如下: (1)区间隧道区 1)土地整治数量较批复方案有所增加,主要也是需要恢复植被的绿化面积 增加导致。 2)盖板排水沟与批复方案比较变幅不大;因工程建设会损坏部分已有雨水 系统,故按照实际增加了区间工程的雨水系统。 (2)车站工程区 1)车站区土地整治数量有所增加,主要是车站附近的风亭以及进出口在绿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39 地内,需要植被恢复面积增加导致。表土剥离数量较批复方案增加相对较多,主 要是需要恢复植被的绿化面积增多,同时结合按需剥离的原则,对车站明挖区域 的表层耕植土取量厚度加深,导致表土剥离数量增加。 2)与批复方案相比,表土回覆量也因绿化面积增加,较批复方案增加。 3)车站周边已有相对完善的雨水系统,仅新建少量的雨水系统,以衔接或 修复为主,故雨水系统减少量较多. (3)辅助设施区 1)表土回覆较批复方案有所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方案对该区的覆土厚度考 虑时,有不合理之处,实际施工覆土厚度在 30~40cm之间,可满足植物生长要 求。土地整治、表土剥离、碎石覆盖和砖砌围挡等措施,根据占地和可实施措施 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2)防洪排导工程中的盖板排水沟稍有增加,沉砂池因盖板排水沟已有沉砂 设计,故减少。 (4)改移工程区 本区表土剥离量、土地整治和表土回覆数量,因线路偏移避让后改移工程数 量减少,均有所减少。 4.2 植物措施监测结果 4.2.1 批复方案设计情况 根据《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报批稿)、 《四川省 水利厅关于成都地铁 10 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复》(川水函 〔2014〕 28号)等相关资料,本工程方案设计的水土流失防治植物措施,按防治 区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详见下表。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0 表 4-4 方案设计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汇总表 防治分区 措施名称 单位 批复数量 区间隧道区 景观绿化 hm 2 0.03 栽植灌木 株 33 车站工程区 景观绿化 hm 2 1.00 栽植灌木 株 1111 辅助设施区 景观绿化 m 2 200 栽植灌木 株 25 改移工程区 景观绿化 hm 2 1.03 栽植乔木 株 246 栽植藤本 株 308 4.2.2 监测的植物措施量 根据水土保持要求,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并起到 了较好的防护效果。根据现场监测结合工程监理提供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体实施情况详见下表。 表 4-5 监测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汇总表 防治分区 措施名称 单位 实施数量 实施时间 区间隧道区 景观绿化 hm 2 0.64 2017年 3月~2017年 9月 栽植灌木 m 2 622 栽植灌木 株 463 车站工程区 景观绿化 hm 2 1.78 2017年 3月~2017年 9月 栽植灌木 m 2 650 栽植灌木 株 241 栽植藤本 株 746 辅助设施区 景观绿化 m 2 816 2016年 8月~2017年 3月 栽植灌木 m 2 70 栽植乔木 株 64 改移工程区 景观绿化 hm 2 0.58 2014年 7月 2015年 5月 栽植乔木 株 104 栽植灌木 m 2 1250 栽植藤本 株 241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1 4.2.3 植物措施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 结合批复方案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及实际落实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对比,植物 措施对比情况如下表。 表 4-6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比表 防治分区 单位工程 措施名称 单位 批复数量 实施数量 对比情况 区间隧道区 植被建 设工程 景观绿化 hm 2 0.03 0.64 +0.61 栽植灌木 m 2 622 +622 栽植灌木 株 33 463 +430 车站工程区 植被建 设工程 景观绿化 hm 2 1.00 1.78 +0.78 栽植灌木 m 2 650 +650 栽植灌木 株 1111 241 -870 栽植藤本 株 746 +746 辅助设施区 植被建 设工程 景观绿化 m 2 200 816 +616 栽植灌木 m 2 70 +70 栽植乔木 株 64 +64 栽植灌木 株 25 -25 改移工程区 植被建 设工程 景观绿化 hm 2 1.03 0.58 -0.45 栽植乔木 株 246 104 -142 栽植灌木 m 2 1250 +1250 栽植藤本 株 308 241 -67 植物措施变化原因如下: (1)区间隧道区 该区占地面积增加后,需要绿化面积增加而导致植被建设工程量增加,绿化 形式上除景观草皮和草本外,以根系不发达的灌木和灌木带为立体景观绿化形式。 (2)车站工程区 本区与批复方案设计的植物措施相比,车站附近的风亭以及进出口在绿地内, 需要植被恢复面积增加,从而绿化面积增加;绿化形式新增了灌木带立体绿化形 式,同时对风亭等建筑物周边大量新增立体绿化的藤本植物。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2 (3)辅助设施区 本区与批复方案设计的植物措施相比,辅助设施因地处市区,除主体功能需 要硬化的区域外,其他区域以绿化为主,故而绿化面积增加;同时,在辅助设施 周边增加单株栽植乔木、灌木和带状栽植灌木带的绿化形式。 (4)改移工程区 本区与批复方案设计的植被恢复面积均减少,主要是改移工程整体占地面积 减少所致,灌木带工程量增加是因城市景观立体绿化多样化的需求所致。 4.3 临时措施完成情况 4.3.1 批复方案设计情况 根据《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报批稿)、 《四川省 水利厅关于成都地铁 10 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复》(川水函 〔2014〕 28号)等相关资料,本工程方案设计的水土流失防治临时措施,按防治 区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详见下表。 表 4-7 方案设计水土保持临时措施汇总表 防治分区 单位工程 措施名称 单位 批复数量 区间隧道区 临时防护工程 彩钢板围栏 m 160 临时砖砌排水沟 m 200 临时沉砂池 个 2 车站工程区 临时防护工程 彩钢板围栏 m 7350 编制土袋拦挡 m 227 彩条布覆盖 m 2 125 临时砖砌排水沟 m 2400 临时沉砂池 个 6 铁质沉砂池 个 5 砖砌挡墙 m 72 辅助设施区 临时防护工程 编制土袋拦挡 m 88 彩条布覆盖 m 2 437 临时砖砌排水沟 m 175 临时沉砂池 个 4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3 防治分区 单位工程 措施名称 单位 批复数量 改移工程区 临时防护工程 彩钢板围栏 m 1000 编制土袋拦挡 m 186 彩条布覆盖 m 2 932 临时砖砌排水沟 m 373 4.3.2 监测的临时措施量 结合批复方案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及实际落实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对比,临时 措施对比情况如下表。 表 4-8 监测的水土保持临时措施汇总表 防治分区 单位工程 措施名称 单位 实施数量 区间隧道区 临时防护工程 彩钢板围栏 m 15320 彩条布覆盖 m 2 8500 临时砖砌排水沟 m 185 临时沉砂池 个 8 车站工程区 临时防护工程 彩钢板围栏 m 4000 编制土袋拦挡 m 130 彩条布覆盖 m 2 48600 临时砖砌排水沟 m 460 临时沉砂池 个 12 铁质沉砂池 个 6 临时绿化 m 2 2200 砖砌挡墙 m 180 辅助设施区 临时防护工程 编制土袋拦挡 m 55 彩条布覆盖 m 2 3750 临时绿化 m 2 240 临时砖砌排水沟 m 160 临时沉砂池 个 3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4 防治分区 单位工程 措施名称 单位 实施数量 改移工程区 临时防护工程 彩钢板围栏 m 1100 编制土袋拦挡 m 340 彩条布覆盖 m 2 4800 临时砖砌排水沟 m 60 4.3.3 临时措施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 结合批复方案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及实际落实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对比,植物 措施对比情况如下表。 表 4-9 水土保持临时措施对比表 防治分区 单位工程 措施名称 单位 批复数量 实施数量 对比情况 区间隧道区 临时防护工程 彩钢板围栏 m 160 15320 +15160 彩条布覆盖 m 2 0 8500 +8500 临时砖砌排水沟 m 200 185 -15 临时沉砂池 个 2 8 +6 车站工程区 临时防护工程 彩钢板围栏 m 7350 4000 -3350 编制土袋拦挡 m 227 130 -97 彩条布覆盖 m 2 125 48600 +48475 临时砖砌排水沟 m 2400 460 -1940 临时沉砂池 个 6 12 +6 铁质沉砂池 个 5 6 +1 临时绿化 m 2 0 2200 +2200 砖砌挡墙 m 72 180 +108 辅助设施区 临时防护工程 编制土袋拦挡 m 88 55 -33 彩条布覆盖 m 2 437 3750 +3313 临时绿化 m 2 0 240 +240 临时砖砌排水沟 m 175 160 -15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5 防治分区 单位工程 措施名称 单位 批复数量 实施数量 对比情况 临时沉砂池 个 4 3 -1 改移工程区 临时防护工程 彩钢板围栏 m 1000 1100 +100 编制土袋拦挡 m 186 340 +154 彩条布覆盖 m 2 932 4800 +3868 临时砖砌排水沟 m 373 60 -313 临时措施变化原因如下: (1)区间隧道区 施工过程中,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开展了临时防护措施的布设,其中砖砌临时 排水沟有小幅减少,符合施工实际情况;彩钢板围栏、彩条布/密目网苫盖工程量 大幅度增加,主要因为城市建设项目需对施工范围及时进行全方面为拦挡和对裸 露面进行全面覆盖处理,故较批复方案设计数量有大幅度增加。 (2)车站工程区 该区彩钢板围栏、砖砌排水沟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均有较大的减少,主要 是水保方案对车站占地面积估算过大,将部分区间隧道的占地及措施量也统计到 车站工程区,验收时将属于区间隧道区的占地和措施量统计在区间隧道区,故车 站措施量有所减少;彩条布/密目网苫盖措施因对裸露面全方位苫盖而有大幅增 加。施工过程中增加临时绿化措施,沉砂池、砖砌挡墙有小幅变化。 (3)辅助设施区 该区因设施周边已有围墙,可起到有效的拦挡和隔离作用,故土袋拦挡数量 有所减少;辅助设施场地周边已有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减少了临时排水;施工 过程中全部采取了彩条布/密目网苫盖,措施量有大幅的增。 (4)改移工程区 改移工程因时间短,临时措施更能满足其短历时施工防治水土流失的需求, 故彩钢板围栏、土袋拦挡和彩条布覆盖措施量均有增加;改移工程周边已有完善 的城市排水系统,故减少了临时排水。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6 4.4 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 (1)区间隧道区 区间隧道区基本维持了原批复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采取了土地整治、 盖板排水沟、雨水系统,景观绿化(铺植草皮、栽植灌木),临时彩钢板围栏、 彩条布覆盖、排水沟、沉淀池等措施。从现场查看情况来看,本区已落实的各项 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发挥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华兴站附近区间隧道区及车站地面设施绿化 金花站→华兴站附近区间隧道区绿化(后被占用复耕)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7 (2)车站工程区 经水土保持监理核查,车站工程区基本维持了原批复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 系,采取了表土剥离、土地整治、雨水系统,景观绿化及植被恢复,彩钢板围挡、 临时排水、沉砂池、土袋拦挡、砖砌挡墙、苫盖及临时绿化等措施。从现场查看 情况来看,本区已落实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发挥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满足 水土保持要求。 施工场地防尘措施(金华站) 沉淀池/冲洗车槽(检修库) 华兴站周边绿化 华兴站周边绿化 金花站电站周边绿化 华兴站电站周边绿化及灌木带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8 (3)辅助设施区 经水土保持监理核查,辅助设施区基本维持了原批复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 系,采取了表土剥离、土地整治、盖板排水沟、砖砌围墙、沉砂池、碎石覆盖, 景观绿化,土袋拦挡、临时排水、沉沙、苫盖等措施。从现场查看情况来看,本 区已落实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发挥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控制中心周边绿化 控制中心内部灌木带 华兴变电站周边绿化 华兴变电站周边绿化及栽植乔灌木 4)改移工程区 经水土保持监理核查,改移工程区基本维持了原批复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 系,采取了表土剥离、土地整治,景观绿化,临时拦挡、苫盖等措施。从现场查 看情况来看,本区已落实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发挥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满 足水土保持要求。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9 管线改移工程 5土壤流失情况监测 50 5 土壤流失情况监测 5.1 水土流失面积 10号线一期工程的区间隧道主要在地下施工,车站、附属设施及改移工程 才以地面扰动为主,水土流失面积为地面扰动区域。经统计工程施工过程中,水 土流失总面积 7.00hm 2 ,主要包括全部的改移工程和附属设施占地,车站占地及 区间隧道出入口占地。建成后水土流失总面积 3.30hm 2 ,主要是改移工程、附属 设施、车站及区间隧道未硬化区域。 结合主体工程施工进度,依据施工总承包、工程监理、施工单位、水土保持 监理单位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归纳、汇总, 10号线一期工程各阶段防治分区水土 流失面积统计如下表。 表 5-1 各阶段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面积动态变化一览表 单位:hm 2 时段 时长 (a) 各时段项目扰动 水土流失面积 水土保持 措施面积 建构筑物、地 表硬化面积 2014.7. 1-2014.9.30 0.25 1.45 0.20 12.56 2014.10. 1-2014.12.31 0.25 2.42 0.56 11.59 2015.1. 1-2015.3.31 0.25 3.54 1.46 10.47 2015.4. 1-2015.6.30 0.25 5.72 2.23 8.29 2015.7. 1-2015.9.30 0.25 6.25 2.55 7.76 2015.10. 1-2015.12.31 0.25 6.72 2.87 7.29 2016.1. 1-2016.3.31 0.25 7.00 3.1 7.01 2016.4. 1-2016.6.30 0.25 6.28 2.82 7.73 2016.7. 1-2016.9.30 0.25 5.62 2.85 8.39 2016.10. 1-2016.12.31 0.25 4.58 2.85 9.43 2017.1. 1-2017.3.31 0.25 3.65 2.85 10.36 2017.4. 1-2017.6.30 0.25 3.30 3.11 10.71 2017.7. 1-2017.9.30 0.25 3.30 3.29 10.71 平均 3.25 说明:1、本表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等共同开 展回顾性统计所得;2、水土保持措施不计临时措施防护面积,工程、植物措施重叠面积仅 计列一次。 5土壤流失情况监测 51 5.2 土壤流失量 5.2.1 各时段土壤侵蚀分析 施工期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时段,尤其是集中在土建施工期,由于开 挖中加大了地面并形成坡度,改变了原地貌硬化及植被条件,破坏了土体结构, 使土壤可蚀性指数升高,因此各施工场所根据扰动强度不同,在不采取任何防治 措施的情况下致使土壤侵蚀模数较原地貌侵蚀模数显著增加。 10号线一期工程区间隧道区、车站工程区、辅助设施区、改移工程区在开 挖、回填过程中将产生远大于原始土壤侵蚀程度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流失量加 大;施工后期随着工程、植物、临时措施以及各类建构筑物硬化地表的落实,用 地范围内土壤侵蚀强度有所下降,并随着时间逐年控制土壤侵蚀强度,区域土壤 流失量逐渐趋于稳定。 5.2.2 各阶段土壤流失量 (1)土壤流失量的计算方法 通过对定位观测和调查收集到的监测数据按各个防治责任分区进行分类、汇 总、整理,利用水土流失面积、侵蚀模数和侵蚀时段计算出各分区水土流失量。 通过观测数据的汇总、整理和分析,测算施工期各地表扰动类型侵蚀模数, 再根据各防治区的占地,测算出本工程施工准备期和施工期各个观测时段土壤流 失总量,汇总观测时段的数据,形成年度土壤流失量数据。 土壤流失量计算公式: M s =F× K s ×T 式中: F —— 水土流失面积(km? ); Ks—— 侵蚀模数(t/km? ·a); T —— 侵蚀时段(a)。 土壤流失总量计算公式: ∑ n 1 = = j s W W 5土壤流失情况监测 52 ? ? ? n s s s M W 1 W—— 项目区土壤流失总量(t); Ws—— 各防治分区土壤流失量(t); Ms—— 防治分区分时段土壤流失量 (2)本工程各时段土壤流失量、各时段土壤侵蚀模数 本工程土壤流失量可依据施工总承包、工程监理、施工单位提供的现场流失 数据进行统计。经水土保持监测复核,10号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共产生土壤流 失量 13062t,其中施工前期集中扰动及雨季土壤流失量最大,为本工程重点防护 时段。 10号线一期工程各时段土壤流失量、土壤侵蚀模数情况详见表 5-2。 表 5-2 各时段土壤流失量、土壤侵蚀模数一览表 时段 时长 (a) 流失面积 (hm 2 ) 土壤流失总量 计算的土壤侵蚀模数 (t/km 2 ·a) (m 3 ) t 2014.7. 1-2014.9.30 0.25 1.45 13 18.2 5021 2014.10. 1-2014.12.31 0.25 2.42 15 21 3471 2015.1. 1-2015.3.31 0.25 3.54 21 29.4 3322 2015.4. 1-2015.6.30 0.25 5.72 58 81.2 5678 2015.7. 1-2015.9.30 0.25 6.25 64 89.6 5734 2015.10. 1-2015.12.31 0.25 6.72 45 63 3750 2016.1. 1-2016.3.31 0.25 7 47 65.8 3760 2016.4. 1-2016.6.30 0.25 6.28 62 86.8 5529 2016.7. 1-2016.9.30 0.25 5.62 57 79.8 5680 2016.10. 1-2016.12.31 0.25 4.58 30 42 3668 2017.1. 1-2017.3.31 0.25 3.65 23 32.2 3529 2017.4. 1-2017.6.30 0.25 3.3 11 15.4 1867 2017.7. 1-2017.9.30 0.25 3.3 2.3 3.22 390 平均 3.25 448.3 627.62 1378 说明:1、一般土石按 1.4t/m 3 ;2、土壤流失量由施工总承包、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提 供基础数据。 5土壤流失情况监测 53 从表 5-2并结合工程各部分开工先后时序分析可知,施工前期主要扰动破坏 集中在改移工程和辅助设施,并将持续一段时间;随着车站和区间施工强度的逐 渐加强,工程建设区域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强度逐渐加强,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升高, 但在实施临时措施后,土壤侵蚀模数依然可控,未因地铁项目建设造成显著的水 土流失。土壤流失量受降雨影响较为明显,从时间上分析,水土流失集中表现在 2015年、2016年第二、三季度。 随着水土保持各项措施的落实并发挥效益,工程建设区域范围内土壤侵蚀强 度逐渐弱化,并恢复到容许土壤流失量以下。 5.3 取料、弃渣潜在土壤流失量 10号线一期工程不足的土石方、砂石及水泥等建筑材料采取外购的形式获 取,不涉及取料场,取料不存在潜在土壤流失量;工程多余土石方采取了协议综 合利用或专业渣土公司处理的方式,工程本身不涉及弃渣场,弃渣也不存在潜在 土壤流失量。 5.4 水土流失危害 本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按照批复的水土保 持方案,实施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有效控制和减少了本项目建设 引起的土壤流失。 经调查核实,工程余方处置复核城市管理规定,由专业渣土公司或合法施工 企业运至砂石厂综合利用,或利用社会消纳场弃渣或用于土地回填处理等,在施 工期间未发生过水土流失危害事件。 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54 6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依据《四川省水利厅关于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 复》(川水函〔2014〕 28号)及《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报批稿),根据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相关规 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一级标准,经修正后,确定水土流失防 治目标如下表: 表 6-1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项目名称 标准规定值 方案目标值 施工期 试运行期 施工期 试运行期 扰动土地整治率(%) * 95 ﹡ 95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 97 ﹡ 97 土壤流失控制比 0.7 1.0 0.7 1.0 拦渣率(%) 95 95 95 95 林草植被恢复率(%) * 99 ﹡ 99 林草覆盖率(%) * 20 ﹡ 18 注:1、表中“*”号表示的指标值,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监测获得,该值为 动态值,无强行指标,但该值的监测资料要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2、由于地铁工程属于城市内建设项目,开挖站点多在城市主干道路,工程完工后基本硬化 恢复原有道路,林草覆盖率较低,故对林草覆盖率指标进行调整。 结合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水土保持监理、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分析、汇总 的数据,10号线一期工程截止设计水平年水土保持各项数据可达到如下指标: 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55 表 6-1 设计水平年各项水土保持数据指标实现表 防治分区 项目建 设区 (hm 2 ) 扰动土地 面积 (hm 2 ) 水土保持措施面积(hm 2 ) 建构筑物、 地表硬化面 积(hm 2 ) 未治理 面积 (hm 2 ) 工程措 施面积 植物措 施面积 小计 区间隧道 区 7.71 0.70 0.05 0.64 0.69 7.01 0.01 车站工程 区 3.88 1.81 0.03 1.78 1.81 2.07 辅助设施 区 0.58 0.21 0.13 0.08 0.21 0.37 改移工程 区 1.84 0.58 0 0.58 0.58 1.26 合 计 14.01 3.30 0.21 3.08 3.29 10.71 0.01 说明:工程、植物措施重叠部分仅计列一次。 6.1 扰动土地整治率 扰动土地整治率指项目建设区内扰动土地的整治面积占扰动土地总面积的百 分比,它反映了开发建设项目对扰动破坏土地的整治程度。 通过调查监测,项目建设区土地整治现状良好,项目区在施工完毕后采取了各 项工程措施。建设期扰动地表面积为 14.01hm 2 ,建设期水土保持措施实施面积 3.29hm 2 ,硬化地表及永久建筑物面积占地面积 10.71hm 2 ,扰动土地整治率为 99.93%, 满足批复的 95%要求。 工程各分区扰动土地整治率计算情况如表 6-3。 6.2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水土流失治治理度是指项目建设区内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百分比。经调查核实,扰动土地面积扣除建筑物、道路硬化及水域面积后水土流失 面积 3.30hm 2 ,目前通过各种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建设期水土保持实施面积为 3.29hm 2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 99.70%,满足批复的 97%要求。 工程各分区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计算情况如表 6-3。 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56 表 6-2 工程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计算一览表 项目区 扰动面 积 (hm 2 ) 永久建筑占 地面积 (hm 2 ) 水土流失 面积 (hm 2 ) 水土保持措 施面积 (hm 2 ) 扰动土地 整治率 (%) 水土流失 总治理度 (%) 区间隧道区 0.70 7.01 0.70 0.69 99.87 98.57 车站工程区 1.81 2.07 1.81 1.81 100 100 辅助设施区 0.21 0.37 0.21 0.21 100 100 改移工程区 0.58 1.26 0.58 0.58 100 100 小计 3.30 10.71 3.30 3.29 99.93 99.70 6.3 拦渣率与弃渣利用情况 拦渣率为项目区内采取措施实际拦挡的弃土(石、渣)量与工程弃土(石、渣) 总量的百分比。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做到挖填平衡,减少弃土、弃渣量,合理堆放弃土、 弃渣。主体工程施工中采取的各种水土保持措施,较好地控制了施工过程中可能产 生的水土流失。根据施工总承包、工程监理、施工单位及水保监测核实,本工程建 设期间土石方开挖 134.20万 m 3 ,土石方回填 20.10万 m 3 ,外购土石方 0.19万 m 3 , 弃方 114.29万 m 3 ,所有弃方均外运综合利用,所有弃方均得到有效处理,实际拦 渣率达 99.85%以上,满足批复的 95%要求。 6.4 土壤流失控制比 土壤流失控制比是指项目建设区内允许土壤流失量与防治责任范围内单位面 积实际土壤流失量之比值。根据 SL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本区容许土 壤流失量为 500t/km? · a。 依据施工总承包、工程监理、施工单位及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回顾性调查,并量 化指标后,10号线一期工程经两年试运行后土壤侵蚀逐季度降低,截止 2020年第 一季度时已恢复到容许土壤流失量以下,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 385t/km? · a,土壤 流失控制比达到 1.30,满足批复的 1.0要求。 后续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持续发挥效益的基础上,项目建设区土壤流失控制比 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区域环境进一步加强。 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57 6.5 林草植被恢复率 林草植被恢复率指项目建设区内林草植被恢复面积占项目建设区内可恢复林 草植被面积百分比,可恢复植被面积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分析论证确 定的可以采取植物措施的面积。 本工程建设期可绿化面积为 3.09hm?,截止 2020年 1月初,已落实植被措施面 积 3.08hm 2 ,林草恢复率可达到 99.68%,满足批复的 99%要求。 各分区植被恢复率见表 6-4。 6.6 林草覆盖率 林草覆盖率则是指项目建设区内的林草植被恢复面积占项目建设区总面积的 百分比。 本项目建设区面积 14.01hm?,采取植被措施总面积为 3.08hm?,由此计算出项 目林草覆盖率为 21.98%,满足批复的 18%要求。 各分区植被覆盖率见表 6-4。 表 6-3 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计算一览表 项目区 建设区面积 (hm 2 ) 可恢复林草植 被面积 (hm 2 ) 林草植被面 积(hm 2 ) 林草植被 恢复率 (%) 林草覆盖 率(%) 区间隧道区 7.71 0.65 0.64 98.46 8.3 车站工程区 3.88 1.78 1.78 100 45.88 辅助设施区 0.58 0.08 0.08 100 13.79 改移工程区 1.84 0.58 0.58 100 31.52 小 计 14.01 3.09 3.08 99.68 21.98 6.7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结论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充分依托施工总承包、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 位、水土保持监理单位充分沟通、协调、调查的量化数据,开展回顾性调查监测工 作。经计算,与批复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对比情况如下表。 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58 表 6-4 与批复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对比表 项目名称 方案目标值 方案预测值 监测达到值 扰动土地整治率(%) 95 98.9 99.93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97 97.1 99.70 土壤流失控制比 1.0 1.01 1.30 拦渣率(%) 95 97.0 99.85 林草植被恢复率(%) 99 100 99.68 林草覆盖率(%) 18 18.3 21.98 由表 6-6可知, 10号线一期工程也可满足新水土保持规范、标准对水土流失防 治指标的要求。 7结论 59 7 结论 7.1 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1)扰动土地面积动态变化 10号线一期工程的区间隧道主要在地下施工,车站、附属设施及改移工程 才以地面扰动为主,水土流失面积为地面扰动区域。经统计工程施工过程中,水 土流失总面积 7.00hm 2 ,主要包括全部的改移工程和附属设施占地,车站占地及 区间隧道出入口占地。建成后水土流失总面积 3.30hm 2 ,主要是改移工程、附属 设施、车站及区间隧道未硬化区域。 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防治范围面积由设计的 14.51hm 2 变为实际的 14.01hm 2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减少 0.50hm 2 。 由水土保持监测得知,本项目防治范围共 14.01hm?,其中交通运输用地 6.12hm 2 ,其他用地 3.89hm 2 ,绿地与广场用地 3.67hm 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 地 0.30hm 2 ,住宅用地 0.03hm 2 。 (2)弃土弃渣动态变化 根据批复的方案,本项目建设期间土石方开挖 140.93 万 m 3 ,土石方回填 21.21万 m 3 ,弃方 119.18万 m 3 ,弃渣意向运送到新津物流基地建设工程所需要 的填方地进行场地平整,并有弃渣接纳协议。 实际监测结果,本工程建设期间土石方开挖 134.20万 m 3 ,回填总量 20.10 万 m 3 ,外购土石方 0.19万 m 3 (表土,从周边合法料场外购),废弃土石方 114.29 万 m 3 ,废弃土石方采取外运至合法砂石厂综合利用、利用社会消纳场弃渣或土 地回填等处置方式。 (3)水土流失防治动态变化 根据实际监测结果,水土保持措施完成工程量为: 1)区间隧道区:土地整治 0.64hm 2 ,表土回覆 2240m 3 ,盖板排水沟 123m, 雨水系统 600m。景观绿化 0.64hm 2 ,栽植灌木 463株,栽植灌木带 622m 2 。彩钢 板围栏 15320m,临时砖砌排水沟 185m,沉淀池 8座, 彩条布/密目网苫盖 8500m 2 。 2)车站工程区:土地整治 1.78hm 2 ,表土剥离 5500m 3 ,表土回覆 5683m 3 ,7结论 60 雨水系统 450m。景观绿化 1.78hm 2 ,栽植灌木 241株,栽植藤本 746株,栽植灌 木带 650m 2 。彩钢板围栏 4000m,编织袋拦挡 130m,彩条布/密目网苫盖 48600m 2 , 临时排水沟 460m,沉淀池 18座,砖砌围栏 180m,临时绿化 2200 m 2 。 3)辅助设施区:表土剥离 1060m 3 ,土地整治 0.08hm 2 ,表土回覆 255m 3 ,碎 石覆盖 500m 2 ,砖砌围墙 738m 3 ,盖板排水沟 530m,沉砂池 1座。景观绿化 816m 2 , 栽植乔木 64株,栽植灌木带 70m 2 。编织袋拦挡 55m,彩条布/密目网苫盖 3750 m 2 ,临时排水沟 160m,沉淀池 3座。 4)改移工程区:表土剥离 1400m 3 ,土地整治 0.58hm 2 ,表土回覆 1728m 3 。 景观绿化 0.58m 2 ,栽植乔木 104株,栽植藤本木 241株,栽植灌木带 1250m 2 。 彩钢板围栏 1100m,编织袋拦挡 340m,彩条布/密目网苫盖 4800m 2 ,临时排水沟 60m。 (4)土壤流失量动态变化 根据现场监测及计算,本项目建设期共造成土壤流失量 628t。施工前期主要 扰动破坏集中在改移工程和辅助设施,并将持续一段时间;随着车站和区间施工 强度的逐渐加强,工程建设区域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强度逐渐加强,土壤侵蚀模数 显著升高,但在实施临时措施后,土壤侵蚀模数依然可控,不会造成因地铁项目 建设造成城市的水土流失事件。土壤流失量受降雨影响最为严重,集中表现在 2015年、2016年第二、三季度;随着水土保持各项措施的落实并发挥效益,工 程建设区域范围内土壤侵蚀强度逐渐弱化,并恢复到容许土壤流失量以下。 7.2 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项目开工建设后,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由业主单位自行实施,存在监 测工作不系统、过程反映不全面、未按六项指标监测等问题。 在工程建成后,经监测单位回顾性调查监测和分析认为:本项目在建设过程 中,建设单位按照主体设计、水土保持方案等,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水土保 持措施,实施了雨水系统、盖板排水沟等措施。施工结束后对绿化区域进行土地 整治、回覆表土及景观绿化等措施。各个区域已实施水土保持措施调查监测结果 如下: (1)区间隧道区基本维持了原批复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采取了土地7结论 61 整治、盖板排水沟、雨水系统,景观绿化(铺植草皮、栽植灌木),临时彩钢板 围栏、彩条布覆盖、排水沟、沉淀池等措施。从现场查看情况来看,本区已落实 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发挥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2)车站工程区基本维持了原批复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采取了表土 剥离、土地整治、雨水系统,景观绿化及植被恢复,彩钢板围挡、临时排水、沉 砂池、土袋拦挡、砖砌挡墙、苫盖及临时绿化等措施。从现场查看情况来看,本 区已落实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发挥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3)辅助设施区基本维持了原批复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采取了表土 剥离、土地整治、盖板排水沟、砖砌围墙、沉砂池、碎石覆盖,景观绿化,土袋 拦挡、临时排水、沉沙、苫盖等措施。从现场查看情况来看,本区已落实的各项 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发挥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4)改移工程区基本维持了原批复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采取了表土 剥离、土地整治,景观绿化,临时拦挡、苫盖等措施。从现场查看情况来看,本 区已落实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发挥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工作较为重视,工程建设前,依法编报了《成都地铁 10 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并取得相应的批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 了大量的临时防护工程,控制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对保持工程区水 土资源、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还存在部分问题,分述如下: (1)水土保持专项监测工作开展滞后,不利于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 开展;水土保持监理工作虽然有土建监理单位完成,并做了大量了监督管理工作, 但是过程水土保持资料不完善。 (2)施工过程中对部分水土保持合同、文件的归档力度须进一步加强,以 便于后续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7.4 综合结论 通过回顾性监测和调查分析,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植被恢复,项目扰动土地整 治率达到 99.93%,达到防治目标 95%以上的要求;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 99.70%,7结论 62 达到防治目标 98%以上的要求;土壤流失控制比 1.30,达到目标值 1.0以上的要 求;拦渣率 99.85%,达到目标值 95%以上的要求;林草植被恢复率 99.68%,达 到目标值 99%以上的要求;林草覆盖率 21.98%,达到目标值 18%以上的要求。 经资料分析和回顾性调查监测,对比土壤侵蚀背景状况与监测结果分析可以 看出,工程建设过程中基本保证了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效果 良好,各防治区的开挖面、占压场地等可进行整治区域得到了有效整治,水土保 持设施总体上发挥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各项治理指标满足水土保 持方案和国家有关指标要求。 根据监测成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总体结论: (1)通过对项目回顾性调查监测分析可知,各防治区建设期没有因工程建 设施工扰动造成大的水土流失事故。 (2)通过对各防治区分项评价,认为水土保持工作落实良好,特别是各扰 动地表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因工程建设施工引发的 水土流失。 (3)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到位,实现了水土保持方案中提出的水土保持防治 目标,达到了国家要求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综上所述,通过回顾性调查监测分析,表明本工程已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告 书确定的防治任务,水土保持设施的施工质量总体合格,管理维护措施落实,已 经具备竣工验收条件。 8附图及有关资料 63 8 附图及有关资料 8.1 附图 附图 1:项目区地理位置图 附图 2:监测分区及监测点布设图 附图 3:防治责任范围图 8.2 有关资料 附件 1: 《四川省水利厅关于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的批复》(川水函[2014]28号) 附件 2: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成都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审 查的批复》(成建函[2014]316号) 附件 3:选址意见书 附件 4:建设用地批准书 附件 5:成都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对地铁 10号线一期工程弃土综合利用意见 的复函 附件 6:土石方余方运输协议及余方接纳协议 10号线一期工程现场照片集锦 64 10号线一期工程现场照片集锦 (1)区间隧道区 施工围挡(金花站及区间) 区间工程临时苫盖 区间隧道区苫盖 沉沙措施 临时拦挡 10号线一期工程现场照片集锦 65 金花站附近区间隧道区临时围挡(金花站→华兴站) 防洪排导工程 金花站→华兴站附近区间隧道区绿化(后被占用复耕) 10号线一期工程现场照片集锦 66 金花站→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附近区间隧道区下穿江安河及工程隧道区绿化 金花站→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附近区间隧道区地面硬化 10号线一期工程现场照片集锦 67 (2)车站工程区 沉淀池/冲洗车槽(检修库) 施工场地防尘措施(检修库) 施工场地防尘措施(金华站) 施工场地防尘措施(华兴站) 沉淀池(空港 T1站) 铁质沉砂池(太平园站) 10号线一期工程现场照片集锦 68 沉砂池(检修库) 华兴站表土剥离 华兴站表土苫盖 太平园站风井周边绿化 簇锦站 A口灌木带及草皮绿化绿化 簇锦站 A口草皮绿化绿化 簇锦站 B口风亭灌木带绿化 簇锦站 B口风亭灌木带绿化 10号线一期工程现场照片集锦 69 华兴站 C口冷却塔周边绿化 华兴站 C口绿化 金花站电站周边绿化 华兴站周边绿化及灌木带 线上检修库地面设施周边绿化 线上检修库地面设施周边绿化 线上检修库地面设施周边绿化 线上检修库地面设施周边绿化 10号线一期工程现场照片集锦 70 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周边绿化 双流机场 1航站楼站风亭周边绿化 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风亭周边绿化 双流机场 2航站楼站风亭绿化 防洪排导工程 10号线一期工程现场照片集锦 71 (3)辅助设施区 沉淀池(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施工期临时绿化 控制中心沉淀池及地面绿化 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周边绿化 控制中心内部灌木带 10号线一期工程现场照片集锦 72 华兴变电站周边绿化 华兴变电站周边绿化及栽植乔灌木 (4)改移工程区 管线改移工程
联系方式






该企业最新招标采购
网站首页  |  专家列表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