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矿业信息网-珠穆科技

国际工程再思考

   日期:2025-03-06     来源:中国矿业网    浏览:166    评论:0    
核心提示:国际工程比较复杂

什么叫国际工程?所有海外的项目都是国际工程,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就像钱一样,凡是能够用来购买商品的货币都是钱,冥币除外。所以,国际工程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提炼的也只不过是一些共性东西,共性的东西对某一特定市场没有指导意义,行业专家与地区专家更为重要这好比人,全世界只有男人和女人,仅研究男人和女人是不够的,每个地方的男人和女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研究特定的市场与特定的项目比泛泛地谈国际工程更具现实意义,即使是国际工程,项目合同更具指导意义的也是特殊条款。

以大楼建设为例,全世界的建筑项目都是从下向上做(逆作法仅限于基础部分),道路也一样,由底基层、基层和面层一层一层的来,而技术规范、合同条款、气候与地理条件、宗教民俗等相关条件及政府政策要求,才是决定能否顺利施工的重中之重。

很多人喜欢泛泛地谈论市场,其实这只是无话找话。况且,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200多个国家都有中国的政府机构或华人商业团体,要了解特定地区的市场,联系使领馆与华人商会比电脑上拷贝粘贴的要可靠得多。

国内有人喜欢把国际工程说得很神秘,那是故弄玄虚,国际工程对当地人来讲就是建筑工程项目,除了稍有特点外,其实就那么回事,既不神秘也不高大,除了发送火箭和卫星之外,全世界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在做法上都大同小异,所不同的只是技术标准与规范、产品标号、部分施工工序,或者加上一些民族及宗教的偏好,而技术和标准都是可以转换的,民俗和偏好也不是什么秘密。例如我们国内的水泥及混凝土标号和国际上是不一样的,我们叫的425水泥,C30混凝土,别人叫4000PSI,5000PSI;钢筋也一样,国内外含碳量不同,标称尺寸也不一样,配筋比例根据抗震或抗台风设防能力差别而定,但这些都像外汇汇率一样,都可以互换使用。

图片

至于市场的消涨,公司不可能像“小猫钓鱼”一样天天换地方,一旦进入某个市场,就得深耕立足,建筑是经济的晴雨表,每个市场都有好的时候,也有差的时候,好的市场有坏项目,坏的市场也有好项目,不能一概而论,只要当地有建筑业存在,自己就有机会,市场就像一桶砂子,即使装满了,水也能够渗透进去,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市场机会,只需要考虑自身能力,如何去适应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去的事业已经经历了四十多年了,市场选择不应该老调重弹,大的央企国企都已经完成布局,小企业跟着走就是了。大市场做规模,小市场做精细,大企业做一级市场,小企业做二级市场,专业企业做专业市场,千万别无所不能,一统天下。国内对海外的管理要大小市场一视同仁,今天的小市场明天可能就是大市场,只要设了点,就不能厚此薄彼,嫌贫爱富,有些企业喜欢把机构分为三六九等,让海外人员心寒,大家都是总部的孩子,手背手掌都是肉,况且有些战略市场的产出需要有培育时间,不能指望所有机构都能够立竿见影,长期主义是做好国际工程的基本要求。

目前,在国内研究国际工程的群体中有一种走偏的倾向,不少专家学者或曾经的企业领导喜欢分析市场,干一些“指明方向”的事情,而这些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国际工程行业当下的从业人员,有些曾经沾过边,有些甚至连边都没有沾过,但他们喜欢指点江山,吸引眼球,搏取流量,往轻的说是误人子弟,说重了是居心不良,我们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喜忧参半,忧的部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相关专家的误导。

笔者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国际工程,从项目工程师干到驻外总经理,经历过众多国家,见过很多跟着国企或央企进入国际市场后留下来自己发展的人,不少已经成长为实实在在的本地公司,有些甚至成了当地建筑行业的翘首,难道说他们从事的是国际工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他们就是一个地道的本土建筑企业,按照当地法律、法规经营牟利,喜欢用国际工程说事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置身事外。30多年来,我一共主导了近70个建筑工程项目,从来没有觉得是在做国际工程,只不过是用当地注册的企业资质,承接当地建筑项目,组织当地劳工、设备、材料,串珍珠式的把资源整合起来进行履约,和所有当地承包商一样,完成项目,获取利润。秉承职业精神,用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职时为企业干,退休后为自己干,有时候多赚,有时候少赚,但从来不干赔本的买卖。

国际工程就是个概念,如果过分的分析解读,困难一定会比办法多,这是为失败找借口,所谓的法律体系不同,人才缺乏,资金不够那都是伪命题。无论是人还是钱,市场上有的都可以拿来用,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入乡随俗才是关键。企业需要关注的是如果调整自己,选择适合市场的商业模式并全力组织履约服务,总部则需要放手让前方按当地习惯做法开展工作,只是在技术与管理上嫁接自己的优秀元素,千万别用国内的条条框框来限制海外,否则,无异于捆绑了一个人的手脚后再让其入海游泳。

我所长期工作的东南亚地区,华人主导着各行各业的商业活动,当然也包括建筑及相关产业,在这些华人承包商或建材商心目中,从来就没有过国际工程的概念,买卖就是买卖,服务就是服务,语言不通找通的,技术不懂找懂的,管理无非就是资源整合,不管是同行的还是跨界的,谁的心思大,谁的整合能力就强,谁的成功就大。在非洲也是这样,很多跟着央企和国企出去的人落地生根成了行业龙头,基本没有听说过他们因为法律及人才问题而受到困惑,多大的能耐干多大的事,保证做一单成一单,偶尔失误有赔有赚也情有可原,总体还得赢多输少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在菲律宾,前好几位的承包商都有华人渊源,都是以利润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哪有企业不赚钱的,一定的规模,适当的利润,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可持续的基本要素。

我曾经说过,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成功与失败的比例是六比四,有人统计是五五分,但不管是什么比例,总体上讲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效果不是很好,这主要是中国的企业并非本来意义上的商业机构,央企和国企都是政府主导的,资金是国家的,银行授信是给予的,资产是划拨的,主要领导是政府任命的,业绩是嫁接的,它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一个特殊存在,是一艘不可沉没的航空母舰,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即使负债率高企,但赔得起,不在意,在国际市场上无所不能,同质化很高。这样的企业很大程度上在经营中带着政府行为,讲究表面光鲜,把成交和排名看得很重,在市场上的竞争也不太讲究行业规则,经常干一些“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事,尤其喜欢内部竞争,互挖墙脚。

在商言商,企业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些是为了赚当下的钱,有些是为了赚明天的钱,但千万别说要赚未来的钱,谁都希望“未来更美好”,可谁都不知道死亡和未来哪一个先到,所以,能够变现的钱才是最踏实的。明明谁都想赚钱,可难测的人性却不把利润放在考核之列,每一年的225家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排名都只讲规模比大小。使得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成了人们十分热衷的事情,本来这种排位只是一个美国私人机构做的一个不完整的统计,可是在国内却备受追捧,变成了企业国际化的重要衡量标志,进一步滋长了企业负责人的官本位思维及企业的浮夸意识,因为排名是公开的,所以谁也不愿意落后,面子很重要;因为利润是不公开的,所以即使是赔本赚吆喝也乐而为之。而且规模像吹气球,一年比一年大,若有下降,企业负责人可能会问责,年年增长才有利于自己的前程,逼得企业负责人谁都想在任期内把规模搞大,债留后任那是以后的事情。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企业赔的不是负责人自己的钱,否则,那肯定是另一番景象。

和国内一样,工程承包的本质是服务,服务就是通过付出劳动而得到回报,目前央企国企为了成交已经剑走偏锋,带资、延付、垫资盛行,有些甚至和业主勾结套国家的钱,所谓EPC+F,为了成交和业绩,故意将本不能通过评估门槛的项目通过财务做假的手段,骗取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造出一个项目来,颇有点“仔卖娘田不心疼”的味道。有些企业为了业绩而无所不用其极,既搞坏了市场行情,改变了游戏规律,也把竞争引入死胡同。试想,如果企业是私有的,有哪一位负责人愿意用自己的钱来替业主做项目?


 
标签: 国际工程
打赏
 
更多>同类矿业新闻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矿业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专家列表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