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矿业信息网-珠穆科技

成功出海的企业是怎么走出去的?

   日期:2025-01-13     来源:中国矿业网    浏览:236    评论:0    
核心提示:成功出海的企业经验
中国企业出海的整体成效与阶段划分

(一)成效概述
中国企业出海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从公司类型来看,成熟公司如海尔、华为、吉利、潍柴在各自的家电、通讯设备、乘用车、工程器械行业海外占比颇高,部分已占据半壁江山,成为行业翘楚。新兴公司如大疆、字节跳动、希音、米哈游等,在社交、快时尚、手游等行业迅速崛起,因其价值链条较小且全球排名较高,出海进程更为顺利,往往在几年到小10年就完成了传统企业10年、20年的出海历程。 
(二)阶段划分 
1.第一阶段(2000年 - 2007年):WTO后的初步尝试
 2000年“走出去”首次成为国家战略,乘着WTO的春风,许多企业开始策划出海。
2. 第二阶段(2008年 - 2016年):金融危机后的加速投资与配套完善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资产低谷,美元贬值,中资企业加速海外投资,同时完善外汇、税收等“走出去”配套。2014年“一带一路”政策提出,建立亚投行,支持中资在亚欧非大陆投资基础设施。在此期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呈递增状态,但2016年后因中美关系恶化等因素有所下滑。 
3. 第三阶段(2020年 - 至今):高质量出海与双循环战略下的布局
 2020年之后,企业出海更加注重质量,不再单纯追求买买买,而是思考如何利用全球资产和产业进行布局,提升全球化能力。“双循环”战略的提出,鼓励企业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应对脱钩风险。 
中国企业出海三阶段:


02中国企业出海的模式

(一)内生型出海 先建销售公司,再逐步进行产业布局,最终形成全球布局,如华为。 
(二)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 如安踏,收购FILA中国后建立零售能力,再利用渠道销售能力进行海外品牌运作。 
(三)诞生即有出海基因 希音和安克这类企业,从诞生第一天就锁定海外市场,利用中国生态圈进行全球化布局。 
(四)从建立初期就做全球布局 字节跳动、百济神州等,在能力和市场建设初期就朝着全球布局发展。 
(五)抱团出海 行业龙头公司在海外搭建平台,吸引上下游公司共同出海,完善产业链,如金山控股、上汽。 


03


中国企业出海的动因、市场选择及实现路径

一、出海动因

(一)动因 
1. 市场竞争压力
中国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突破规模或利润瓶颈,选择出海重新梳理品牌和成本定位。 
2. 价值链条优化
新兴企业考虑产品和服务以及价值链环节的出海布局,包括研发中心的选址、人才布局、产能布局等,同时关注政策和税收优惠地区。 
3. 产融结合需求 
部分企业考虑产融结合,但需谨慎,避免过度金融化带来的风险,要结合自身家底和DNA。 
二、市场选择
1. 直觉与验证相结合企业家可依靠市场直觉选择目标市场,同时也可通过宏观基础分析(如宏观经济吸引力、中资企业进入可行性)、行业基本特异分析(如行业政策和监管风险)和细分市场吸引力等要素进行验证。 
2. 不同市场的特点
 美国市场潜力大但中美关系复杂;日韩需看行业;东盟和欧盟整体较好但市场分散;英国有一定潜力但类似没落贵族。 
出海的类型:
下面说一下出海的类型,海外能力的构建有这几种路径(方式):

●  聚焦中国,即国内为主,国外为辅

●  能力引进,即从全球价值链到中国市场

●  全球企业,即从全球价值链到全球市场

●  业务出海,即从中国价值链到全球市场

三、实现路径

1. 传统路径 

内生发展:如华为,靠出口起家,经历不同阶段的发展,通过建立核心流程实现国际化。其逻辑自洽,通过流程培养人才,实现全球能力复制。 

借船出海:如美的借东芝品牌出海,成本低且管理复杂度不高;复星通过买买买的方式出海,学习丹纳赫建立投后整合方式。 

2. 新兴路径 

包括跨越合作、数字先行、全球覆盖、产业抱团等方式。 

04

不同企业出海案例分析

  中资企业国际化战略机会地图
➤  华为案例
1996 - 2005 年:以中国为核心,海外重点突破,如俄罗斯、英国,紧跟政策和双边关系。
2005 2013 年:系统性往外全铺,进行大规模复制,建立了 IPD 研发流程和 ISC 供应链管理流程,后又加入 IFS 财经体系流程。
2013 - 2019 年:第二曲线业务(手机业务)发展,得益于前期平台基础。
2019 年 - 至今:韧性转型阶段,全球化有收缩但加强生态建设。
华为出海的优势
全球布局以自己为核心,在全球建立研发、财务、供应链等中心,但存在与本地战略诉求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人才外派为主导致本地人职业天花板等。
1、全球布局核心化
华为出海是典型的中国企业全球布局模式,以自身为核心,在全球进行能力布局。
2、研发中心本地化
基于当地国家和人才特点建立研发中心。例如,意大利微波技术领先,便在意大利建立微波中心;瑞典运营商领域优势明显,就在瑞典建立 6G 运营商研发中心;芬兰手机产业发达,to c 业务(手机)的研发中心就设在芬兰。
3、财务中心合理化
财务中心建在马来西亚、阿根廷、毛里求斯等成本相对低的城市,伦敦作为全球财务风控中心,形成共享中心,保障跨时区、财务支持及风控。
4、供应链中心功能化
尽管华为自身工厂较少,但交付重要,因此设立交付中心、运维中心、通讯中心等,提供部件和服务,实现全球人才和能力为我所用。
华为出海的不足
1、与本地结合不紧密
本地政府或人员认为华为虽有研发投入和就业贡献,但研发是为自身,与本地战略、诉求关联不足。这导致在当地根基不稳,易受外界影响,甚至可能被连根拔起。
2、人才结构不合理
华为高管人才主要靠中国人外派,每 3 - 6 年更换一茬,本地人职业发展受限,需求未得到满足。一旦美国施压,当地人员可能不会提供帮助。这提示企业出海应考虑自身与当地双赢,服务双方价值链。
➤  海尔案例
早期海外并购情况
海尔在 2016 年之前,海外兼并购占比少,主要是利用国际资源补充中国能力,如对三洋、新西兰品牌的并购。
并购 GE 家电后的发展
积极影响
2016 年并购 GE 家电业务(GEA)后,市场份额激增,被视为本土品牌,开始真正全球化。
面临挑战
员工士气问题:收购后员工士气低迷。
理念差异问题:管理理念和文化存在差异。海尔是小微企业(人单合一),GE 是美国上市公司、百年企业,有大平台、大流程、强财务管控,管理理念冲突大。同时,海尔有国企氛围,GE 有官僚气,企业文化冲突也大。
应对举措及效果
海尔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重塑增长心态,不将自己定位为管理者、赋能者,而是通过高增长愿景联动众人;挑选同路人、充分授权,保留 GEA 全部高管,挑选认同变革理念的新任 CEO,并仅从国内派出一人协助整合;进行本土化改造,尊重 GE 本土模式和意愿,不强加自身管理方式和文化。这些举措使得海尔在兼并 GE 之后市场态势良好,值得学习,不过与丰田相比,丰田在美国设厂时外派人员做法更彻底,海尔可借鉴其经验。


 
标签: 出海 经验
打赏
 
更多>同类矿业新闻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矿业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专家列表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