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矿业信息网-珠穆科技

南非国家行政学院院长给中资企业的几点建议

   日期:2025-01-08     来源:中国矿业网    浏览:207    评论:0    
核心提示:非洲是有发展潜力的地方


一.新自由主义下国家职能的蚕食与腐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华盛顿共识的推行,一场危机悄然来临,这场危机的标志是跨国公司逐渐接管了各国的政府运作,成为新自由主义的“助产士”。这些跨国公司在这一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擅长腐化和削弱非洲政府的机构,推动外包政策,认为外包比建设强大的政府机构更为有利。这种做法削弱了非洲国家政府的运作能力,并使得国家的边界变得松散,技术娴熟与否的人都可以随意进出这些体系。

伦敦大学学院的经济学家玛丽安娜·马祖卡托在她的书《大骗局》中讨论了这一转型。她批评了大型跨国咨询公司,称其为“骗局”,因为它们使政府相信,跨国公司比国家更有能力管理国家事务。事实上,这种做法的后果在南非等国家尤为明显,例如毕马威等大型咨询公司深陷丑闻,其在过去二十年里的影响力大大缩小。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咨询公司实际上代替了国家的职能,接管了本应由政府管理的项目,比如国家采购和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做法导致了道德边界的模糊,从而让腐败得以蔓延。虽然跨国公司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

二.在非洲做基建:透明度很重要

现在,需要一种新的契约,确保非洲国家能够与跨国公司,尤其是中国的国有企业(SOEs)谈判,并确保交易透明、公平、公正。非洲的领导人和政府机构必须能够为公民争取到最有利的交易。这样,他们才能赢得合法性和大众支持。    

中国国有企业在非洲的建设项目能成为对抗西方批评的盾牌,尤其是当这些项目与西方公司主导的项目相比时。中国建设公司通常凭借技术优势、融资条件和政府支持,优于欧洲和北美公司,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问题在于,如果协议缺乏透明度,便会导致不信任和腐败指控。南非的宪法规定,所有公共采购过程必须透明和公正,并且需要通过竞争性招标程序,这也是中国公司已经开始适应的做法。然而,在其他一些国家,政府可以通过闭门协议签署协议,绕过这些透明的程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融资选项也发生了变化。30年前,全球南方国家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面面临很大的限制。今天,随着主权财富基金和建设—运营—转让(BOT)等融资模式的出现,国家有了更多的选择。中国的国有企业以及欧洲企业,可以提供融资并以有利的条件建设项目,从而加速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

最终,成功的关键是确保项目透明,并且对当地社区有益。正确实施的项目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提供支持贸易、农业和工业的基础设施。通过明确本地技能建设、透明度和社区参与的条件,可以确保这些项目具备可持续性并得到广泛支持。

三.共建“一带一路”的可持续与本土化之路

在全球南方国家一些有桥梁、大马路和铁路的社区,大家会觉得这些基础设施是通往贸易的走廊,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通道,他们很欢迎这样的基础设施。然而,问题就在这里产生了。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一带一路”项目的第一阶段,最大的问题是沟通不畅。当当地的人们觉得项目不透明,并且不理解合同中的款项时,大家都不太买账。人们可能会把这些项目看作“白象工程”——庞大、昂贵、最终无用的工程,或认为这是一个腐败的安排。因此,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因为缺乏沟通,导致这些项目引来很多批评。    

在“一带一路”第一代项目中,很多项目实施得比较匆忙,而且这些项目并不总是由最厉害的中国工程师来完成。例如,安哥拉的铁路系统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项目的透明度和沟通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也开始向社区解释为什么要修建道路和铁路。

如今,承接这些项目的中国国有企业将会是中国的一流国有企业。在南非,正因为有这些一流的中国国有企业的加入,项目实施进程得到了加速。而在“一带一路”初期,参与的却只是一些中低层次的中国国有企业。现在,“一带一路”项目不再像十年前那样,只是带来一波中国工人来建设铁路,而是通过更高效的方式进行。

在项目刚启动的时候,很多人期待的是简单的工程建设——让中国工人来建铁路,村里的人民为修建铁路的中国工人加油。但这种做法从中国和非洲领导人角度来看是极不负责任的。这也是为什么明确这些条件非常重要——我们在建设一个项目,我们在投资固定资本,这意味着未来会有增长。我们正在开辟贸易走廊,因为人们可以自由流动,沿着这些路线修建住房,并支持农业发展,同时也可以对一些矿产进行加工。    需要明确的是,应该建设本地技能,并且人们必须理解这样做的好处。这样一来,项目就会得到合法化,更具可持续性,人民也会更愿意去维护这些项目。曾经,很多人认为“一带一路”是带有掠夺性质的,因为曾经有一批中国工人来到了这些地区,24小时不停工作,完成项目后就离开了。而这种做法,往往让非洲本地的人民感到反感,并为西方国家的批评提供了条件。

我认为大家都已经从中学到了一些教训,项目的条款变得更加透明,互惠互利的性质也更加明显。我想不出有什么项目是中国会拒绝让这些技能本土化的。“一带一路”初期如此匆忙地签署合同,是因为非洲国家领导人谋求连任所致,他们急于展示施政成果,现在他们已经吸取了教训。

在全球南方国家,中国企业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他们必须在沟通上下更多功夫。你不能仅仅因为你在建路,就认为人们会无条件地欢迎这个项目。如果我能给中国企业或中国政府一些建议,那一定是必须投入更多的沟通成本,并且要有效地沟通。如果你们不这样做,最终会得不到民意的支持,人们甚至会因为过程不透明而耿耿于怀。

此外,中国还可以像在印度尼西亚的铁路项目一样,投资培养本地人才和本土化能力。他们可以带年轻人去中国,学习如何操作系统,这样不仅能提升项目的本地化程度,也能让项目变得更加合法和可持续。



 
标签: 非洲 矿产 建议
打赏
 
更多>同类矿业新闻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矿业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专家列表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