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份,印尼众议院希望能解除铝土矿的禁令,印尼能矿部正在考虑该政策的可行性。回顾印尼原矿出口政策,先“禁”、再“解”、再“禁”,在镍业原矿禁令的成功案例之后,印尼希望能够复制到更多的矿产资源中,这个资源大国,希望能用“天赋”换来可以带动印尼经济增长的技术与产业。
但实际来看,铝土矿禁令的再度摇摆,是印尼对市场的错误预估。只顾着置换,却忽略本国的生产能量。但对于中企来说,禁令是大势,企业转型是必然。
01 不想只做出口国
印尼矿业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优势让矿业为印尼创造了不少的经济价值,2022年印尼矿业为其国家GDP贡献了超过7%的发展能量,是印尼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印尼一直是矿业出口大国,源源不断的出口,为印尼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也在逐步掏空印尼的矿山,让印尼不得不陷入长久发展的焦虑中。
资源还能卖多少年呢?卖完了怎么办呢?
佐科先一步看见印尼的尴尬境地,希望能够通过禁止原矿出口,来刺激国内的矿业加工产能提升,引进并留住更多的冶炼和加工业,让外来的技术带动印尼的产业升级,缓解发展焦虑,让印尼不再只是出口国。
2009年,印尼矿业法发布禁令,表示将在2014年禁止包含镍、铜、铝等在内的65种未加工的原矿出口。
2014年禁令生效,印尼矿业却迎来苦不堪言的一段时期,矿山企业发展每况愈下,生存艰难,印尼政府迫于压力,再次对政策进行更改,变动为有条件出口,并计划在2022年重新完成禁令。
2020年禁令提前生效,印尼全面禁止镍矿出口,该政策到如今仍在进行,并如愿为印尼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更高的产能,也是印尼禁矿令的典型成功范本。
或许是镍业禁矿令的成功,让政府对该政策路线的信心加强,希望能够将这一举措和成功复制到铜、铝土、铁等矿业。
02 再度作罢,铝业禁令为何行不通
这一套用“资源换技术,矿山换产业”的发展政策在2023年6月份正式应用到印尼铝产业上,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铝土矿禁令疑似重新开放的消息。
2020年,印尼全面禁止镍矿出口。进一步刺激了该行业的投资与发展,印尼逐渐形成了一批以镍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包括印尼经贸合作区青山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青山园区和江苏德龙集团投资建设的德龙工业园。
印尼成功用镍矿资源换来了7-900万吨的钢铁产能,2000多亿投资,不仅建立了镍矿全产业链,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大爆发的背景下,还大力发展动力电池上游的产业链布局。
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到底为什么?
优势不足
印尼镍资源储量世界第一,拥有绝对的优势。
印尼铝土矿储量10亿吨,位居世界第六。再加上从2014年印尼矿业禁令首次实施开始,中国就已经早做准备,寻找新的铝土矿来源。
除了印尼之外,澳大利亚、几内亚也是中国铝土矿的进口的主要来源,在印尼铝土矿禁矿令的实施期间,虽然中间有允许配额出口,但澳大利亚和几内亚基本已经替代印尼,成为中国新的铝土矿来源。
本地产业链不足
印尼禁矿令期间,不少矿山停摆,艰难生存。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印尼本地的铝土矿产业链不完善,大量的铝土原矿滞留国内,自身却没有消纳能力,氧化铝、电解铝等加工能力弱,对铝土矿需求小。
从数据上看,印尼对本地氧化铝的产能规划数据其实不小。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印尼拥有430万吨/年氧化铝运行产能,在建产能350万吨/年,规划产能2000万吨/年,合计年产能达2780万吨。
但在这些规划项目中,搁置的项目就有一半,加上一些在建的,实际上真正能够落地的非常少。
才最终让印尼这步看似能够成功的棋局,还是落到“悔棋”的地步。
03 总结
从下游行业来看,不管是建筑还是汽车行业,印尼都有需求在,从原料的储量和与中国的距离上来看,印尼也都是最佳选择。
加上中国电解铝供给侧改革,产能正在逐步向海外转移,目前已经有不少中企布局印尼,包括南山铝业、华峰铝业、力勤、中国宏桥、山东魏桥等。
印尼的禁矿令,是为了进一步刺激国内产业的发展,目前来看效果不佳,除了政策刺激之外,政府还应该提出扶持政策,促进铝产业发展,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水电布局,才能进一步推动氧化铝、电解铝的产能释放。
目前印尼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建厂难度却比较高,配套设施极不完善,能在印尼进一步完成市场开拓的也都是一些资金雄厚的大企业。但随着大企业的进驻,印尼铝产业有望进一步完善,印尼政府也或将推出更多政策帮扶产业发展,以便推动禁矿令的成功实施。
对于相关中企来说,可以看到禁矿令是一定会实施的,只是时间问题,即使能找到新的原矿来源,国内产能天花板已经显现,向海外转移,印尼一定是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