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矿业信息网-珠穆科技

几内亚铝土矿将提供1500万吨产能;全球航运市场影响氧化铝价格

   日期:2024-11-08     来源:中国矿业网    浏览:233    评论:0    
核心提示:铝土矿是重要的金属资源

氧化铝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紧张局势,主要源于铝土矿的短缺以及国内氧化铝合成能力的不足。尽管解决这两个问题有望促使氧化铝价格回落,但目前的形势却充满不确定性。中国的铝土矿储量已经相对匮乏,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南和广西,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将被耗尽。因此,氧化铝的供应紧张局面可能会在未来几年持续。


在电解铝产能接近上限的背景下,氧化铝的供给却并未受到限制,理论上不应出现暴利。然而,铝土矿和氧化铝合成能力的短缺使得氧化铝价格在短期内仍有上涨的可能。预计在春节前,供需矛盾难以缓解,价格将继续走高。


与此同时,全球航运市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油运市场,因需求疲软而运价承压。短期内,运力的积累可能会进一步压制运价,尤其是在11月中旬货盘集中放货的情况下,市场需要消化这些积压的运力。散货市场方面,澳洲和巴西的货量有所增加,西非铝土矿的出库问题也在逐步缓解,预计散货运价有望反弹。集运市场中,船公司对12月运价的预期较强,但由于前期的涨价和爆仓恐慌,后续的仓位可能会被取消。


在原油市场,供给相对充裕,尤其是非欧佩克国家的产能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加。尽管欧佩克维持减产协议,但从历史经验来看,长期高价并不符合其利益,未来可能会逐步增加产量。地缘政治因素对油价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供给的担忧也有所缓解。中国的原油需求增长放缓,加之炼化产能过剩,炼厂在库存管理上面临双重压力,导致采购需求下降。如果油价出现大幅下跌,炼厂可能会在低价时增加库存,从而为油运市场带来潜在机会

           02           

在过去30年的美联储降息周期中,铜作为金属市场中的佼佼者,表现出明显的周期特征。数据显示,每当降息政策启动后的前3到6个月,铜价往往会出现下滑,尤其是在降息初期,几乎每次都是如此。随着经济对降息政策的反应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需求回暖使得铜价开始逐步上扬。这一历史规律不仅适用于铜市场,也为有色金属及相关股票和期货提供了潜在的投资机会,只不过这一启航期通常需要三至六个月的时间。这一现象可以归结为,初期经济疲软使得供需矛盾突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需求会恢复,有色金属的价格自然也会迎来回升。


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品种,氧化铝在过去一年才在上交所上市,因此关于其未来走向的讨论愈发热烈。目前的情况显示,近月合约有望继续坚挺,而远月合约却可能面临下行压力。关键在于何时会出现下滑趋势。在供需极为紧张的背景下,氧化铝价格高企的背后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内铝土矿的稀缺,二是配备冶炼设备的氧化铝产能不足。


电解铝的产能受限是影响氧化铝远月合约疲软的主要原因。根据工信部在2017年供给侧改革设定的目标,国内电解铝的产能上限约为4500万吨,目前在建和已投产的电解铝项目接近4400万吨,意味着行业面临产能天花板,供给无法快速跟上需求。此外,铝土矿的开采也在逐渐呈现枯竭趋势。中国的铝土矿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南和广西,其储量有限,探明储量不足以支撑长期的高产量,致使国内需要依赖从几内亚等国进口,而该地区政局不稳以及运输条件的限制也加大了不确定性。


预计在未来几年,几内亚的铝土矿新项目将提供1500万到2500万吨的新产能,届时将有效缓解氧化铝的供需矛盾。同时,部分企业正在考虑对现有冶炼线进行改造,以适应进口铝土矿的特性。这方面,虹桥、中铝华润等项目计划在明年陆续投产,未来几个月内将增加供应。


当前,氧化铝的库存处于历史低位,部分电解铝企业的库存甚至只够两天使用。为了避免生产中断,企业纷纷增加库存,尤其是在春节前夕。尽管有提高生产的意图,但眼下的供需矛盾依然面临挑战,特别是春节临近,氧化铝的紧张局面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

           03           

全球航运市场的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春节前的运价走势上。尽管去年某些月份运价出现下滑,但具体的下跌时间仍然难以预测。因此,针对远期的空头操作需保持谨慎,而近期的多头操作则显得更加乐观。


在分析航运市场时,船舶相关资产的估值往往比供需平衡更为重要,这也解释了为何在通胀周期中运价上涨,而在经济衰退时,尽管对船舶需求的逻辑存在分歧,运价却依然下跌。随着降息周期的推进,需求依然疲软,尤其是有色金属与干散货之间的关联性不容忽视。


近期,全球航运股普遍下跌,进入了重点关注期。从三年的视角来看,只要期租租金保持稳定,股息率的性价比依然可观。油运方面,近期运价承压,需求偏弱,船东信心受到影响。下周将是关键时刻,若运价能回升,11月的整体表现将会有所改善。


在散货运输方面,澳洲的运价有所回升,但巴西和CVRD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好望角型散货船的远期运价已开始上涨,12月的预期价格约为21000美元,之前因西非铝土矿出库问题导致的运价下跌或将得到缓解。


集运市场同样面临挑战,杭州船东的请假意愿强烈,尽管航司通过宣讲催促货代和货主提前发货,但由于涨价和超量预定舱位的恐慌,后续的仓位可能会被取消。圣诞货的发货时间也因绕行时间增加而提前。


在三季度业绩方面,海外航运股中有几家公司发布了最新数据。STNG的平均TCE为34800美元/天,表现优于市场平均水平。TNK的运价则相对逊色,苏伊士TCE为31000美元,低于市场平均。整体来看,航运市场的波动与多重因素密切相关,未来的走势仍需密切关注。

           04           

航运业的最新动态备受瞩目,特别是在近期马士基发布的三季度业绩中,整体表现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其海运业务的EBIT增长了28亿美元,利润也增加至15.86%,税前利润同比激增了515%。这些卓越的成绩让市场对马士基的信心倍增,直接反映在股价的强劲表现上。


与此同时,海外航运板块的邮轮行业同样表现不俗,挪威邮轮和皇家加勒比游轮的三季度业绩超预期,显示出邮轮经济的复苏势头。短期看来,邮轮行业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板块。


散货市场也不容小觑。SHIP公司即将发布其三季度业绩,尽管其运营的好望角型散货船数量有限,但大部分为主力机型。根据公司的预期,利润将同比增长70%至80%,无疑给市场带来了一丝期待。


在中美贸易战的阴影下,关税的影响仍然对集装箱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双向的关税措施虽备受关注,但中国进口美国的主要产品包括能源类商品和粮食等。自贸易战以来,共实施了六轮关税措施,而至今仍有2400亿美元的商品受到相关影响。


在2018至2019年间,特别是第三轮3000亿美元关税引发的抢运潮,成为了市场的一个焦点。由于美国对这批商品的高度依赖,集运运价随之震荡上行,SCFI指数大幅上升。不过,2019年市场略显低迷,部分因素与前一年货物的透支和新船的大量交付不无关系。


从股价变化来看,中远海控和马士基的表现与运价或关税影响并不完全一致。马士基的股价在2018至2019年间呈现下滑,中远海控亦在2018年显著下跌,但在2019年实现回升。若未来再现贸易战或关税调整,市场分析将需聚焦于具体商品的影响及价值。

           05           

航运市场的变动犹如潮水般起伏,现货与预期之间的紧张关系正在显露出种种矛盾。近期数据显示,尽管航运指数小幅上涨,但真实的交易价格并没有同步反映这种增长。这一状况的背后,十月底的卸柜现象愈发明显,并且部分航次仍在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提供仓位,导致整体指数增幅显得乏力。


进入博弈的核心:现货运价的实际走弱与未来期待的价格预期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船公司在十月开始逐步上调11月份的运价,最初效果颇佳,却在随后的周中开始走软。本周的现货中,尽管甩柜现象与积极的BCO货量为船公司带来了些许缓解,FAK大柜的报价稳在4500美元附近,依然无法掩盖整体市场的疲劳感。


随着第46周的临近,甩柜带来的支撑效应可能会逐步消退,BCO的订舱需求也有放缓的迹象。市场预测,船公司的揽货压力加大,FAK大柜的报价可能会降至4100美元。而根据各大航运联盟的信息,11月上旬的TCE联盟报价已滑落至4000美元左右,甚至某些航运企业的报价已低至4000美元,成交量显著减少。


然而,在如此现实的压制下,船公司仍然不断传递出对11月下旬运价的强烈信心,价格宣讲显示大柜运费已高达5400至5500美元之间。MSC等航运巨头的报价持续上升,似乎宣告着良好的市场预期,但实际的订舱情况与这些数字依旧存在分歧。


在当前需求相对疲软的环境中,未来11月下旬运价的实现关键在于运力的变化。船公司通过提前宣传促使客户提前订舱,从而形成一定的需求前置效应。同时,随着十月下旬的航期表显示航线上暂无空班,实时FAK报价下滑至4000美元,也使得货主和船东的博弈面临新的挑战。


马士基近期的价格调整更是给市场带来波动,其将第46周价格从4500美元降至4000美元,甚至重新放出47周的仓位,价格依旧在4000美元,导致市场信息错综复杂。长协价格的调整或许会影响现货价格的底部空间,随之而来的将是更为紧张的市场竞争。


前景方面,随着船司爆仓和甩柜现象逐渐减弱,以及BCO货需求的减少,处于4000美元附近的FAK价格显然难以承受填仓压力。若供给有所回升,船公司在第46、47周的揽货压力无疑会加大,未来可能采取的对策有缩减运力、降价揽货等策略,市场走向将引发更多关注。

           06           

当前,全球油市面临复杂的供需局面。首先,从历史角度看,剩余产能依然维持在一个相对充裕的水平。欧佩克国家的产能达到约500万桶,而非欧佩克国家在过去四年因限产政策的影响,油价稳定在较高的区间,波动性下降。这一环境使得一些长期低成本的海上项目得以启动,诸如巴西和圭亚那等地的重大投资,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将有新产能投入市场。


在非欧佩克和非俄罗斯国家中,正在建设的产能大致为每日300万桶。然而,需求却受到多重因素制约,近两年年均增量仅为一百多万桶。整体来看,供给的富余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欧佩克面临的挑战在于,持续的减产政策可能会损害其市场份额。历史上,欧佩克从未能在如此大的剩余产能下维持高油价,因此其内部决策显得尤为复杂。目前,虽未彻底放弃增产,但仅仅是推迟了增产,这显示出其决策心态的微妙变化。


从中长期角度来看,原油的供给问题仍然是核心所在。同时,两个现象值得关注:自中国释放经济刺激预期以来,油价表现相较其他大宗商品显得较为温和,反映出市场潜在的不稳定性;而地缘政治因素例如针对伊朗的制裁,导致相关溢价的快速消退。观察迪拜油价与布伦特油价的差距,伊朗危机爆发时涨幅并不明显,即便伊朗出现问题,欧佩克的剩余产能仍足以填补供给缺口。


在供应链的另一端,美国的炼油成本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过去,虽然页岩油的成本在三四十美元时仍可盈利,但近年来,随着开采技术的进步,美国的总产量在未增加钻机的情况下反而上升,显示了打井效率的提升。因此,美国炼油的成本是否真如预期那样高,值得进一步探讨。


需求方面,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中国今年的原油采购明显低于预期,进口量遭遇罕见的3%的负增长。对此,理解这一现象,不仅要考虑中国宏观经济的变化,也需从炼化行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自2021年大炼化项目投产以来,中游炼化的产能过剩现象愈加明显,而油价在2022年后产生的波动给炼厂带来了诸多挑战。


炼厂面临的双重困境包括:终端产品如烯烃、芳烃的竞争加剧,以及库存管理的不确定性,油价走势的不可预测性让其不愿意囤积库存。观察炼化公司三季报,可以看到许多公司正处在生存的边缘。


目前,炼厂库存处于历史低位,若油价出现明显回落,炼厂可能会在价格合理时增加库存,认为在三四十美元以及四五十美元的价位有一定性价比。因此,需求端适宜静待更明确的价格变化,这或将为油运市场带来更大的机会。


 
打赏
 
更多>同类矿业新闻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矿业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专家列表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