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东南部印度洋之上的同名岛屿,这是一座以高原地形为中心,周边被海岸低地、平原围绕的岛屿。
▲马达加斯加面积5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800万,体量与黑龙江省最接近。马达加斯加原共有6个省(如上面中文地图所示),2009年后重新划分为22个地区(如上面法文地图所示),除个别大城市外,大部分地区人口规模相当于中国一般的县域
马达加斯加最早的居民是来自于万里之遥加里曼丹岛南部的南岛语系族群,后期融入来自非洲大陆的班图语族群,共同融合形成一个新的亚非混血民族,并衍生出约18个部族。
马达加斯加全国约60%信奉新教、天主教,40%左右信仰传统宗教,北部沿海地区部分人口信仰伊斯兰教。马达加斯加地处非洲、参与非洲事务,但来自亚洲的语言依然是社会主流,同时种植水稻、养殖水牛、二次葬等生活习俗依然延续自亚洲的传统,历史上从海上而来的阿拉伯人、法国人也统治过这里的部分或全岛,这是一个非洲国家,也是一个印度洋国家。
人类第一次抵达马达加斯加的时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比较确切的结论是最早公元初,最迟大约距今1500年前时(公元500年),人类就已经在马达加斯加定居。从印度尼西亚迁居马达加斯加的移民并非一波,新移民将旧移民驱赶、同化。其中,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由于气候凉爽,成为移民争夺的重要目标,后来的移民往往凭借更加先进的技术占领了中部高原。
14世纪时,马达加斯加出现了名为伊麦利那的国家,17世纪时,完成了对中部高原的统一。18世纪,伊麦利那被国王一分为四,分别交由四个儿子统治。与此同时,在马达加斯加沿海地区也同时存在若干个国家,这些国家通过欧洲人获得火器,彼此发生对抗。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初,伊麦利那其中一个王国重新合并了其他三个分裂出去的国家,重新统一了中部高原。
马达加斯加岛上经过上千年的人口流动,语言、文化通过不断交融实现了相对统一,为全岛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奠定了基础。其中中部高原由于气候温暖、降水充沛且排水通畅,相比于沿海低地更加适宜农作物生长,位于其中的伊麦利那王国修建水利、梯田,成为马达加斯加岛上粮食产量最高、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统一了中部高原后开启了面向海岸线的扩张,通过十余年的南征北战,最终将马达加斯加大部纳入版图,基本实现全岛的统一。
统一后的伊麦利那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向西方进一步开放,为马达加斯加语发明拉丁字母的文字,引入各类轻工业。伊麦利那王国尤其重视与英国的关系,王室甚至皈依新教。1869年起,新教成为马达加斯加的国教。
中世纪时,阿拉伯商人便已经到达马达加斯加开展贸易,至今在马达加斯加北部沿海地区仍然生活着一部分穆斯林。16世纪起,葡萄牙人抵达马达加斯加,并在当地建立起商站。16-19世纪的三百多年里,英国、法国都尝试在马达加斯加建立殖民地,但受到了当地人的坚决抵抗,19世纪一度将殖民者赶出马达加斯加。
19世纪中后期,迫于英法强大的压力,加之马达加斯加周边的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地均已沦为英法殖民地,英法短暂撤退但依然与马达加斯加近在咫尺,当时的国王被迫采取门户开放的政策,允许外国人拥有土地。
▲法兰西殖民帝国占领过的地区,深蓝色为鼎盛时期(20世纪初)的版图,其中马达加斯加是法国在印度洋沿岸最大的一块殖民地,也是前往亚洲的重要据点
法国对马达加斯加的统治始终面临当地人的激烈抵抗,武装反抗、游行示威一直持续到二战前夕。二战期间,法国在马达加斯加征召了4万多人奔赴欧洲和北非参战。与其他非洲国家一样,二战的经历催生出一批见识了民族解放运动,同时又了解军事斗争的人士,二战为非洲战后的反殖民运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二战期间,马达加斯加曾一度被法国维希政府控制,维希政府听命于纳粹德国。日本计划通过德国的关系获得在马达加斯加的据点,以切断英国通过印度洋向远东战场提供的支援。为了阻止这一计划,英国于1942年发起马达加斯加登陆战,5月,英军从埃及塞得港出发,经南非德班中转,数日内便完成登陆作战,马达加斯加仅有少量法军分散在岛上各地,但已无力干扰英军。9月,岛上法军全部投降,放弃抵抗。通过实现对马达加斯加的控制,盟军保障了通往远东的南方航道的安全。
马达加斯加在独立后经历过多次政局动荡,甚至一度造成大规模流血冲突。而干旱等自然灾害也对粮食生产造成影响,马达加斯加在近年来甚至还面临饥荒的威胁。目前马达加斯加政局稍微稳定,马达加斯加也提出了新的经济计划,期待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将经济扶持入正常轨道。
马达加斯加在漫长历史浪潮中成为少有的亚太与黑非洲直接相遇的地方,近现代成为西方越过好望角后遥望亚洲的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