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为核酸的暴利进行分析,正是国营民营企业市场化竞争的结果导致核酸检测成本急剧降低,减少了财政和群众的负担。
从北京到成都,在冬日寒风中,不少城市的核酸检测的队伍越排越长。不少市民发现,原本密集分布的核酸检测点,在大面积地快速关停。
去哪里做核酸,成了一个折磨人的难题。
近日,各地密集发布新政策,降低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12月1日,重庆宣布,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不随意扩大核酸检测的范围。3日,重庆相关负责人甚至提醒市民,“若非必要情况,建议市民不要做核酸”。
此前,成都、北京、深圳等地也相继发布最新防控要求。12月1日,成都市卫健委表示,除了进入医疗机构外,市民主动出示健康码绿码,测体温、扫场所码,即可进入其他公共场所及乘坐公交、地铁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这也意味着,成都市民进入医疗机构外的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北京市的最新政策是,北京市公交、地铁运营企业在核验健康信息时,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乘客乘车,新措施从12月5日(星期一)开始执行,被视为“逐步放开”的信号。从12月3日起,深圳市民进入药店、公园、植物园、室外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将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但仍需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绿码。
但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等多数城市还没完全舍弃核酸筛查。12月2日0时至15时,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738例。北京疫情仍处于较快发展时期,进返京人员需严格执行落地“三天三检”要求,市民进入公共场所查验核酸阴性证明的时间由72小时调整为48小时,核酸检测频次从“三天一检”变为“两天一检”。不过,北京宣布,自11月30日起,对全市长期居家老人、居家办公和学习人员、婴幼儿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无外出需求,可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
上海此前也公布了“进一步加强商业场所疫情防控工作措施”。自11月29日零时起,进入上海餐饮服务(含酒吧)、购物中心(含百货店)、超市卖场、菜市场、美容美发、洗(足)浴等商业场所的消费者,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核酸检测如何从“暴利”到“薄利”
2020年初,核酸检测刚被提出时,第三方检测的定价曾高达200元/人份。
“实验室设备和建设的成本最高,且当时原料还没完全国产替代,采购价高,加上人力、耗材等成本,新建一间常规检测实验室要数百万元。”体外诊断(IVD)企业品牌战略顾问张洪华介绍,当时武汉地区华大基因万人检测通量实验室的建设成本超过千万元。不过,最初单人单检定价这么高,主要还是因为“供不应求”。
当时全国可进行核酸诊断的P2及以上实验室资源有限。中国内地只有一个P4实验室,68个P3实验室,《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刊发的《全国22省(市)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现况的调查分析》显示,全国共有P2实验室358套。
为降低核酸检测成本,2020年4月,湖北率先启动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集采,最低中标价16.78元,最高24.99元,检测服务最高限价为 180 元/人次。东兴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6日,武汉地区的核酸检测中,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完成检测量是公立医院的4倍。
2020年1月1日至今,超过24500家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医学检验”的公司注册成立。从地区分布看,广东地区相关企业超过3000家,山东、江西、北京、江苏等地相关企业在2000家左右。
与入局者数量持续增加相反,核酸检测标价在不断探底。2020年6月,北京公布“京津冀新冠病毒相关检测试剂联合采购挂网成交结果”,11个核酸检测试剂产品挂网成交,最低为12元。2021年9月,京津冀鲁联盟集采,纳入22种核酸检测试剂盒,最低供货价已降到5.38元。今年7月,天津下调公立医疗机构单人单检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单人单检价格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价格统一不高于每人份3元。
从消费端看,实际支付的检测价格也在同步下降。单人单检价格从200元到180元、60元、38元。为配合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工作,到今年6月,湖南省单人单检最高限价统一调整为每人次16元,多人混检最高限价统一为每人次4元,对于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筛查、常态化检测,多人混检按照不高于每人次3.5元的标准计费。最高定价包括了全部试剂耗材、配送、检测、采样员人力等全程成本。
独立机构核酸检测的定价、成本、利润均在下降。
“检测机构增多的趋势到今年上半年基本停止了,市场在向头部集中,小企业很快会被淘汰。”张洪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只看到了早入局者前两年营收翻倍,看到全国核酸检测千百亿量级的市场,真正加入后才发现骑虎难下,没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和资金底子,很难撑到回款那一天。
业内竞争从未停止。不久前,体外诊断龙头上市公司达安基因内部的一份《试剂调价通知函》流出,据统计,此次大幅降价的实际产品多达53个,48个试剂产品的价格下调至20元及以下,其中10元与15元的产品占比超过95%,价格在20元以上的则仅有5个。
“达安基因这次调价击穿了核酸检测产品的价格体系,整个分子检测行业会面临一次洗牌,规模小的企业会被挤掉。”一位IVD领域投资人说,包括新冠检测在内,分子检测市场会进一步向龙头集中。
其次是核酸在三年来的抗疫中是立了大功的,该为核酸的重大作用正名。
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到今年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前,中国已经完成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在央视新闻采访时介绍说,截至2022年4月16日,全国有1.31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检测能力,检测能力达到5165万管/天。
核酸检测仍是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最可靠的标准。在过去半年多,部分地区未在时限内完成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人员,将被赋“黄码”,“红码”,被限制出行,这才有有效的管控。如西安、郑州、天津等大城市,可在1天内完成约1200万人口的核酸检测。
半年多的常态化检测后,全国核酸检测数量早就不止115亿人次。据全国体外诊断网统计,截至今年10月,国家药监局已批准41个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上市。共同支撑起庞大检测数量的,还有30多家生产企业和数百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
在疫情爆发加速的情况下,不应该因为个别检测公司的不良现象以偏概全,全盘否定核酸显著正面作用。
目前各地不断撤销检测核酸点,还不断放开公共交通的核酸阴性证明检查,将加速疫情传染的速度,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感染人数的暴增将造成巨量的医疗拥堵和恐慌,造成更大的麻烦。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相信大多数人即使有了阳性结果,也会主动的居家或宾馆隔离治疗,以免进一步传染家人或者是同事,有效的遏制疫情的扩散,这也是西方有效防控疫情发展的模式,再加上政府更有效的辅助,防疫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