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撤退中仅有一名野战兵受伤,其余人全部安然无恙!
除此之外,在地震发生的前几分钟,顾浩鼎也看到了异样。彼时的他正在和同事们一起准备返回沈阳开展工作。
在他们走到赵家堡地区的时候,顾浩鼎突然看到不远处的天际尽头闪过了一道雪白色的光芒,研究地震学数十年的他下意识地指着那道光线的方向,高声喊道:“地光!地震!”随着他的喊声,他们乘坐的车辆一震,轰隆隆地闷响顺着地下一路传过来……
地震结束后,时任辽宁省省委书记的毛远新迅速前往海城、营口等地,查看灾情,慰问群众;同时,这一份成功预测地震的消息也直达中央,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毛主席在听完了相关人员的汇报后,欣慰地接连说了两个好字,又摸着椅子扶手,补充道:“这样很好啊!”
在毛主席的这几个好字的背后,也意味着这一次成功地对于地震的预测,不仅仅是一次科学的胜利,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预测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人民群众增添了无形的保障。
三,一个不可复制的“成功孤例”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测,也为中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添上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一场预测中,海城地震由于成功预测了这一场强烈的、破坏性巨大的地震,因此为大震前的人员疏散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因此使得当地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点。
在震后,国际上组织了十多个国家的地震科学专家和学术组织成员特地前往辽宁进行参观“取经”,在国际上的诸多报道中,更有记者将这一场预测称之为一场“科学上的奇迹”。然而,海城地震的预测也仅仅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成功孤例”。
在后期总结的《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一书中,曾经提到海城地震预测预报,实际上是符合了地震预报中“长、中、短、临”这四个阶段的预报模式,而在这其中,不仅仅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科学推理,更需要有足够的运气。
如在海城地震前,地震工作室的人员也曾经预报了另外三处将会发生大地震的地方,而最终,大地震发生在了海城,这其中不乏偶然性和概率情况。
同时,由于大自然力量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每一场地震都能够完全套用海城地震前的各项指标,例如地光、井水、牲畜等等反应,也有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海城地震的这一场成功,还不足以为地震预测,提供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依据。在对地震的科学提前预报的这一条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要走。
如今的中国,早已成为了科技强国,在很多方面都已经遥遥站在了世界领先的地位。然而,对于地球而言,中国乃至人类都仅仅还是一个渺小的个体,而大自然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强者”。
我们尊重自然,更应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只有在与地球这个“母亲”和谐生存的同时,我们才能更加完美深入地研究自然,才能掌握住自然的规律,不是吗?
岩爆属于微型地震,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和湖北海震科创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中科微震监测系统,在岩爆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岩爆的认识认为是可预测可预报的,并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