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你知道在13073米长,94%都是岩爆区的区段挖隧道是什么体验吗?!
在地球上最大、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有这样一条正在修建的铁路,他被誉为是藏南地区的生命线,这条铁路名叫拉林铁路。
而这条铁路的施工全段中,有一条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隧道,那就是巴玉隧道。
这条隧道发生岩爆的频率极高,更是被建设者们称为,“石头像炮弹一样飞的隧道”,那么问题来了,何为岩爆?
隧道里的石头,又为什么会像炮弹一样四处乱飞,它的能量从何而来?,这就要从地应力说起,啥叫地应力啊!?
今天怎么都是些“生词”啊,现在大家应该能够感受到,巴玉隧道修建,要面对的问题有多少了吧。
地应力,存在于地壳岩石中,由于重力、岩石挤压等因素所产生的应力,如果放在平时,没人动它,地壳中的地应力,就能自发地形成平衡。
但是,想要开凿隧道就必须跟这些岩石“硬刚”,这样一来,岩层的整体性就被破坏了,这地壳结构一改变,人家原来自己保持的好好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之前地壳中攒的那些能量,就仿佛找到了突破口,随着地应力的重新分布瞬间释放。
当这种能量比岩石的强度更强时,岩石就会被强大的地应力压碎,接下来的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岩爆”。
好了,科普时间结束,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建筑工人们,在实际开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吧。
西藏地区地形复杂山体陡峭,隧道埋深巨大。
更难解决的是,这条隧道的地应力远高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任何隧道,有的地方甚至达到几十兆帕。
想要挖这里,就必须面对隧道岩石的突然“袭击”,因为随时随地发生的崩爆,可能瞬间就会“横扫”一片工人,十分危险。
更重要的是,岩爆的发生可不是能提早预警的,它没有任何规律性可言,完全就是“看心情”。
不仅岩爆的时间地点没法预测,就连威力大小人们也不知道。
幸运的时候,岩爆会在来临前,突然发出几声“咔咔”声,你听到了就听到了,没听到那就不好办了。
因为这就是岩爆发生前,仅有的那么一点点“预告”,在听到“预告”几秒钟之内,工人们就要迅速撤离。
因为岩爆可是半秒都不等你的,所以这种微小的“咔咔”声,对于长期在隧道施工的工人们来说,简直就是恶魔的吼叫。
开凿隧道靠“硬刚”?地应力、岩爆问题随时威胁工人生命,听到催命符般的“咔咔”声,就得快速撤离。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既然这里施工条件如此恶劣,有必要一定非开不可吗?“基建狂魔”当上瘾了?
其实不然,青藏高原,占中国疆域的四分之一。
就算剩下四分之三的地区蓬勃发展,唯有这里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这样青藏地区与其他四分之三的地区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说好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那么祖国就不会落下任何一个“小朋友”!
面对岩爆随时出来“恶作剧”一般的行为,工人们是不得不防。
所以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都不得不在地温高达46℃的隧道里,穿上厚重的防爆服。
而且让人难以克服的是,隧道挖掘越是往里,岩层中的地应力就越大,岩爆也就越剧烈。
爆炸剧烈带来的后果就是,地温升高,工人们恶劣的工作环境可想而知,所以工人辞职的情况时有发生。
通风不畅、湿度过高,再加上随时都会有危险,他们的作业条件,也确实太艰苦了。
可是这样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不能总是让工人们面临生命危险啊,就算咱们工人们意志品质坚定,但这也是不能当饭吃的啊。
所以中国强大的科技力量就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
2016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岩爆“克星”,“微震监测系统”,正式登场,它的作用十分重要。
虽然岩爆咱们阻止不了,但是预警工作还是要完善的。
所以这一技术的作用,就是对岩爆进行提前预警。
他可以锁定岩爆即将发生的区域,在岩爆发生之前,提前撤离工人。
说起来轻巧,但是世上哪有什么科技创新,是靠动动嘴就能完成的。
“微震监测系统”也是一样,为了准确科学的建模,技术人员曾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到隧道深处。
从工程一线收集资料,就是这样无数份的资料,最终支撑起“微震监测系统”的运行。
高离职率,高风险,有的时候甚至还有生命危险,隧道开凿工人就要整天面对这样的事实。
好在如今有了“微震监测系统”。
“微震监测系统”又像是检测岩层心跳的听诊器,他的工作原理也确实像是医学上使用的听诊器。
只不过医生听的是你的心跳,而技术人员听到的是振动波,他们先是根据之前岩爆的资料分析算法,再利用这些精准的算法,推算震源。
科研人员把成千上万的噪音全部搜集起来,从而进一步推测岩爆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强度。
有了这个系统,岩层中看不见的“风吹草动”,将直观的收进科研人员的眼中。
除了排除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危险,专业的开挖设备也不能少。
项目部为此引进了三臂液压凿岩台车,以及各种先进设备。
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队伍的开凿效率,还减少了隧道内作业人员的数量,这不就相当于降低了隧道的开凿风险嘛。
而且中国建造,永远都是带有着“共存意识”的。
即使这条隧道的开发是国家工程,但在开发过程中,工人们并没有不顾一切只赶进度。
在巴玉隧道附近,有这么一座水电站,为了不殃及周边建筑,工程人员们结合爆破施工的生产实际,深入研究了爆破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
最终达到了既保障水电站安全运营,又尽可能加快隧道施工的目的。
虽然恶劣的环境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工人,但是依然有人一直坚守于此,而且总是有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建设队伍。
当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拼,为什么还愿意留下。
本以为会得到一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回答,但他们却说,想找点事做而已。
这句话看似轻飘飘,但实际上却饱含对中国基建事业的向往。
“基建狂魔”中国没有魔法,我们也从不靠魔法。
我们所靠的,一直都是这些 “想做点什么”的中国人。正是这些中国人前赴后继的参与,才让世界都看到中国人的基建实力。
随着拉林铁路投入运营,越来越多的人能走进青藏高原这片广阔的土地。
也有更多的人得以从高原上走下来,他们将带着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走出更远的路。
为了不断提高岩爆分析和预警工程技术水平,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和湖北海震科创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拥有自己独立开发的微震监测系统,并在国家的重大工程中获得了应用,我们团队提供免费的岩爆监测及预警交流咨询服务,一起交流学习,电话:400 8298 002。